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動欄目內容分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中地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摘要:文章首先對初中地理教材中“活動”欄目的內容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教學經驗,提出了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策略,包括處理好“活動”與正文的關系;防止“活動”內容習題;處理好“活動”的三個環節。

  關鍵詞:初中地理;新教材;活動欄目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和新教材的推廣,初中地理教材從內容、結構和形式方面進行了很多改變,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例如,原有教材編排的三個欄目(即“想一想”“讀一讀”“做一做”)變更為現行教材的兩個欄目(即“活動”和“閱讀材料”)。教材的改革體現了地理學科發展的新趨勢,必然要求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發生積極轉變。

  一、新教材“活動”欄目內容的分析

  現行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總共安排了149項580多個“活動”內容,大體上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一)思考型

  體現思考型的“活動”內容在新教材中權重最大,目的是為了體現學生對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的鞏固,并能自行歸納和總結規律。學生大多可以從教材正文部分或教材所配地圖中查找“活動”信息,有效解決問題。思考型的“活動”,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科學知識,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二)探究型

  此類“活動”的設計目的是使學生既能獲取知識,又善于建構知識系統,能用內在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為實際應用地理知識,甚至終身學習提供借鑒。此類“活動”教學要求教師必須有效引導,善于引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能夠發現問題,又能夠大膽質疑,并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及辦法,進而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處理地理問題的能力,學到解決地理問題的技巧。

  (三)實踐操作型

  此類“活動”要求學生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作為,通過日常資料收集、模具制作、調查與考察活動,達到學用結合的目的。其一是要求學生利用圖書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自主收集各種地理文圖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從而獲得學習地理的第一手材料。其二是學生動手操作,單獨或分成小組制作簡易的地理模具,如簡易測高儀和地球儀、拍攝并繪制校園簡易圖等,養成交流與協作的習慣。其三是用所學的地理知識進行社會調查或實地考察,走出課堂,走進社區、走進大自然進行調查,觀察身邊的地理現象,獲得直接體驗,并運用所學地理知識進行分析。

  二、新教材“活動”欄目內容的教學策略

  新教材在編排上有很大的變化,“活動”內容有增加,知識點并沒有減少,綜合知識系統空間更大。如何吃透教材,解除新教材給師生帶來的不適感,適時調整、改進教法,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躍課堂氣氛等,都考驗著教師的教材處理能力和課堂調控能力。

  (一)處理好“活動”與正文的關系

  “活動”內容在編排上,是屬于教材中的小字部分,以類似問答的形式出現。其在形式上沒有正文端莊,極易使學生視為是“附加”內容,認為可有可無,學習中往往會被忽略。這一內容的教與學主要考驗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是否具有多樣性,是否能使學生從機械、被動的學法向多樣化、主動化的學法轉變,是否能使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系,提高自身的地理素養和動手實踐能力。因此,教師要精心備課,同時,在教學中必須予以充分重視,要引導學生消除誤會,使其真正認識到“活動”不僅是正文的延續和擴展,而且是對正文內容的豐富和運用。

  (二)防止“活動”內容習題化

  “活動”的內容雖然帶有練習題的某些特征,但并非只是單純的問與答。在傳統教學活動中,剛步入七年級的學生,都習慣于直接從書本中尋找現成答案。這雖然有利于學生掌握教材的基本概況,但難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實現比較高層次的融會貫通,不利于對學生多方位思維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學習對當前生活乃至終身有用的地理知識這一目標的實現。新教材“活動”這一欄目的設計就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一般不超出所學知識的范圍、考綱及新課標的要求。學生要學好這一部分的內容,就必須對課本知識進行理解、歸納、分析及總結。案例一,湘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第9頁的“活動”為“讀圖1-15中國地圖、1-16北京及其附近地圖”并回答問題。新課標要求是讓學生通過活動來認識地圖的比例尺。這既是比例尺的一個重要知識點,也是這一節的一個難點,在本節中通過“活動”這一形式體現。其目的是通過學生的活動來觀察地圖并分析得出結論,改變學生以往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地圖,進行適當糾正,并結合數學方法???分數的大小比較引導學生推出比例尺大小比較的技巧,以及不同比例尺下所繪制地圖的不同效果。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親自的動手實踐,對于比例尺這一重點、難點知識的理解相較于以前的死記硬背會更加深入。案例二,湘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章第三節“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第70頁的“活動”為“地球上的五帶的劃分”。其活動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五帶的分布范圍,并學會結合地球公轉示意圖說出五帶的特點,同樣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在這一節的“活動”中,教師的“教”就必須要引導學生摸索規律,并結合生活經驗能說出規律。學生利用自己總結出來的規律進行讀圖活動,不僅能夠有效地對所學知識進行整合,還能夠進一步認識到地圖在地理知識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是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興趣極好的環節[1]。

  (三)處理好“活動”的三個環節

  第一,教學的前提是教師要深入學習并把握好教學大綱,深度挖掘并領會課標新理念,才能有效駕馭教材。課標的指導意見很明確:“學生學習地理科學,目的是要掌握對生活、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科學,形成地理素養。”“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地理教學,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效果同步的評價!币獙崿F這些理念,教師就要善于引導學生不斷調整地理學科的學習方式,并在實踐中進行體驗,最終真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加深他們對地理學科的理解。在實際操作中,教師要對每章節“活動”內容的導入進行前期的研究和設計,在課堂上可與學生進行共同商討,一起尋找出其與正文的聯系點,并在課堂進行過程中有意識地埋下伏筆,為學生順利完成“活動”內容打下基礎。第二,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講”“練”的結合,做到精講精練,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多動口、多動手。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世界的海陸分布”中,教材編排了這樣的“活動”內容: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但為什么大家卻稱呼地球為“水球”呢?你更喜歡地球被稱為“水球”還是“地球”呢?你的說法的依據是什么?南北半球海洋和陸地面積的大小與分布,以及大洲與大洋的分布你知道嗎?依據“活動”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分組討論或與同桌進行交流,然后由學生代表就問題進行發言,教師針對學生的完成情況加以總結。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使學生重新回顧了一次所學的知識,而且又能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有序組合。學生熟悉了地球上海陸分布的大致特征,并培養了自身歸納問題的能力和靈活運用已學知識回答問題的能力[2]。與此同時,教師讓學生在“練”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缺失,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從而真正實現了知識的“活學”“活用”。第三,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學習,在體驗學習中自行感悟方法。新教材“活動”部分的內容,其目的明確,就是要讓學生動起來。因此,教師必須有效引導學生進行地理知識的實踐體驗,在教學過程中對“活動”進行一定的設計,并依據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不同班級學生的不同情況,或選擇讓學生單獨完成,或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其討論完成,或與學生一起完成。案例一,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一節“認識地球”的“活動一”內容是讓學生用小球制作地球儀,其活動目標是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熟悉地球儀。這個活動可以視為是為學生學習后面正文的準備活動,學生有可能完成的不是很理想,但通過相應的實踐活動卻可以使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后面的內容???先讓學生碰壁,教師再進行點撥,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因此,在本節“活動”部分的設計上,教師應提前讓學生自找素材,并做出簡易的地球儀。在實踐中,學生通過親自動手,自然會有一個思考的過程與環節,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可以使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一節“認識地球”的“活動二”緊接著向學生提出了相應的問題:“地球儀是規則的球體嗎?為什么只有在地球儀上才有經緯線呢?我們生活的真實地球上也有嗎?”這一“活動”就為學生學習經線和緯線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學生通過親身的體驗就能感受到學習地理的樂趣。案例二,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二節“世界的海陸分布”的“活動”,其目的是通過動手制作,引導學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其形態特征;顒有枰獪蕚涞牟牧习ǎ篈4紙和各大洲的底圖。在學生摹、裁、拼的動手過程中,他們對各個大洲的輪廓就有了一定的印象,這對于他們以后的地理學習是非常有幫助的[3]。本節“活動”內容的設置既符合現行教材的理念,弱化了死記硬背的內容,強化了對學生讀圖、析圖等綜合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案例三,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第四章第三節“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的“活動”,其準備材料包括:1個地球儀和1個手電筒,教師通過轉動地球儀來演示地球自轉產生的結果???晝夜交替現象。在以往的傳統教學中,地球的運動(自轉與公轉)這一部分的知識內容如同天馬行空,學生只能通過書本的描述和教師的講述進行抽象的理解,不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通過手電筒和地球儀的配合演示,學生對這一部分抽象的知識就會有比較具體的了解,最終在相關知識的學習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結語

  針對當前新課標和新教材對教師和學生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們應當緊密圍繞現行地理教材中的“活動”內容,積極開展教學嘗試,勇于革新教學方法,適時微調教學進程,促進教與學的深度融合。教師對新教材“活動”的教學只有堅持從實際出發,靈活應用教學手段,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多方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師生互動,才能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活動中享受學習,培養應有的地理學科素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1129944.html

相關閱讀:初一地理亞洲人文環境知識點總結
最大的島嶼群
初中地理的學習方法
初中地理陸地和海洋復習資料
“蘇拉”“達維”即將登陸中央氣象臺首發紅色預警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