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的策略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中地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環境教育與地理教育的關系密不可分。地理教學要教會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環境問題,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意識,使他們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采用適當的方式處理與環境有關的事宜。本文就此探討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的相關策略。

  近十年來,環境污染與生態環境破壞問題日益嚴重,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構成嚴重的威脅。隨著我國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政府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問題,“十二五”規劃期間,黨中央強調要重點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促進轉變經濟的快速發展,至此,我國的環保開始了新起點,尤其是本屆政府,對環保工作特別重視。初中地理學作為一門研究地球與其特征、居民與現象的學問,承擔著傳遞環保意識的重任,對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初中地理老師應把握好時機,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滲透環保教育理念,以提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以促進學生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并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筆者通過總結多年的地理教學經驗,就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環保教育提出幾點看法。

  一、結合課文,滲透環保理念

  近幾年來,我國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如京津冀地區每年春季的霧霾頻率越來越高,折射出我國霧霾問題的嚴重性。眾所周知,地理學是一門專門研究環境的自然學科。在初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以教材為基礎,并將環保理念適當的融入課堂教學中,將環保理念與課文知識進行結合。如在上到有關我國自然資源的內容時,地理教師可通過利用教師的多媒體工具,播放有關現實生活中浪費資源、污染水源、濫砍濫伐的視頻或者圖片,讓學生能深刻了解我國環境面臨的種種危機,并讓其產生觸動,從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節約意識。實踐表明,地理學教學需要課本,但不能僅囿于課本,必須將文中的內容與現實進行結合,以豐富課堂學教學的內容,提高教學的質量,從而實現向學生滲透環保意識的目的。

  二、滲透環保理念,引發危機感

  環境保護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因此,教師在地理課堂上不僅要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還必須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們了解我國目前的環境現狀,體驗到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給我們生存與發展帶來的危害,以激發其危機感。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相互交流對環境問題的看法,如身邊常遇到的破壞環境的行為,應采取何種措施保護我們的家園等,讓其充分感受到環境問題并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就在我們的身邊,甚至已經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此外,教師可在課堂上播放相關視頻,如各地頻發的滑坡、泥石流現象,并深入分析災害發生的原因是人類的亂砍濫伐導致的,從而給予學生心靈啟示,讓其能對自然產生敬畏之心,進而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并付諸與實際行動中,如在生活中做到節約用水、不浪費食物、多植樹等。

  三、完善教學方式,進行實踐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好地理的基礎,但地理本身是一門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其需要對生活進行觀察與體驗,特別是在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時,大自然課堂的感知教育比傳統的課堂教學更具有教育作用。因此,地理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實踐性教學,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到大自然中感悟我們生活環境的現狀。在學生進行實踐性教學之前,地理教師可事先安排一些課題,并要求學生根據課題去尋找結論。如我市的水資源有無污染的現象?污染主要是哪些原因導致的?我市工業生產是否存在超標排放的情況?相關部門如何解釋我市環境存在的問題等等。課題的明確有利于學生有方向地進行社會調查,在目睹我們身邊大量污染環境、破壞環境的現象后,學生們的心靈會受到更深的觸動,并能以身作則,自覺擔負起維護環境和諧與生態平衡的重任,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四、轉變學習方式,實現開放性教學

  環境教育是一項具有感知性的教育活動,且強化了環境、教育與學生三者的聯系。地理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發展規律,適時創設第二課堂,實現開放性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之外取得更多的收獲。第二課堂是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出發,將課堂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從而提高學生對地理的興趣與熱情,深刻了解地理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并逐步培養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由此可見,第二課堂可有效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讓學生能學以致用。當前,我國水體污染與浪費現象較為嚴重,許多江河湖泊出現富營養化,水體污染物在不斷增多,如洱海、太湖等,且水資源浪費現象嚴重,部分地區甚至出現用水困難。由此,教師可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調查家中每個月的用水量與費用情況,學生根據調查結果算出家中每個人的月人均用水量,檢查是否存在浪費水資源的現象,并在課堂上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尋找合適的節水措施。在講到“土地資源”相關的內容時,可以讓學生課外實際調查一下學校周邊的土地整體利用情況,如周邊的土地主要種植何種農作物?種植面積大概有多少?是否存在宅基地占用耕地的現象等。通過實地調查,能讓學生們能切實感受到我國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并有助于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偠灾,于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滲透環保教育理念絕非朝夕之事,地理教師必須要具有全局觀念,理清教育、環保與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并不斷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與環保教育理念,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計劃,以身作則,利用實際的行動來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除此之外,教師可通過實踐教學、開放性教學等方式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滲透環保理念,讓學生深刻意識到環境污染與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的嚴重性,從而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并將其作為自己的一項責任與義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1129957.html

相關閱讀:最大的島嶼群
初中地理陸地和海洋復習資料
“蘇拉”“達維”即將登陸中央氣象臺首發紅色預警
初中地理的學習方法
初一地理亞洲人文環境知識點總結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