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黃赤交角意義】,黃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義。前已述及,黃赤交角是地軸進動的成因之一;它還是視太陽日長度周年變化的主要原因。
黃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變化和五帶區分的根本原因。
、钡厍蜃赞D產生的赤道面與地球公轉產生的黃道面之間的夾角為黃赤交角。由于地球公轉時斜著身子,地軸與黃道面的夾角(66°34′)基本不變,地軸的空間指向(指向北極星附近)基本不變,故黃赤交角(目前23°26′)也基本不變。
黃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到達的最北界線是23°26′N,即北回歸線;最南界線到23°26′S,即南回歸線,也就是太陽直射點在 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動。因此地表獲得熱量隨時間和空間發生變化。這樣的變化用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時間和空間變化來。假設黃赤交角變大,那么太陽的直射點的位置也會相應變動,直射點會超過現在的最北及最南界限(23°26′),導致熱帶變大。極線(66°34′)就會擴大,因此地表獲得熱量隨時間和空間發生變化。從而使寒帶范圍增大。既然極地范圍的增大,那么極晝的范圍也會相應增大。
、苍诘厍蛏夏硞特定地點,根據太陽的具體位置所確定的時刻,稱為“地方時”。不同經度的地方時是不一樣的。
而區時是以每15°經度間隔劃分為一個時區,以每個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平太陽時為本時區的區時,比如北京與天津在地理位置上相距很近,但地方時是不一樣的,北京的時間要比天津的晚。但為了方便兩地都會統一采用東八時區的區時即我們所說的北京時間。
、车厍蛏厦15°經度范圍作為一個時區(即太陽1個小時內走過的經度)。這樣,整個地球的表面就被劃分為24個時區。各時區的“中央經線”規定為0°(即“本初子午線”)、東西經15°、東西經30°、東西經45°……直到180°經線,在每條中央經線東西兩側各 7.5°范圍內的所有地點,一律使用該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標準時刻。
、此愠鲋醒虢浘的作用很多,就拿時間來說,算出中央經線就可以推算出所在時區。
總結:“區時系統”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各地時刻的混亂現象,使得世界上只有24種不同時刻存在,而且由于相鄰時區間的時差恰好為1個小時,這樣使不同時區間的時刻換算變得極為簡單。因為時區的劃分使每個時區之間只相差一小時,所以時區差就等于時差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183908.html
相關閱讀:初中地理陸地和海洋復習資料
“蘇拉”“達維”即將登陸中央氣象臺首發紅色預警
最大的島嶼群
初中地理的學習方法
初一地理亞洲人文環境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