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師引導,鼓勵參與
小組合作優勢能否發揮,取決于學生的參與情況。學生的參與情況體現出教師的管理水平。在小組討論或調查時,教師充當的是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如筆者在講授《地球儀》這節課時,發現學生對經緯線和經緯度的知識難以理解,所以在小組討論前筆者就明確了討論的具體內容和提出了學習方法建議。學生在讀書、讀圖、觀儀、畫圖的過程中,產生了疑問,并逐個討論解決。在指導全班學生共同完成對新知識的總結、提煉與應用時,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是一個指導者。教師可參與到各小組的討論中,促進各小組成員間的合作,此時教師的角色又變為促進者和合作者。
二、精心分組,明確分工
學生參與合作是合作學習的前提,而合作的實效性才是合作學習的目的。
(一)巧妙分組,優勢互補
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一定要思考,哪一種合作形式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1、均衡型。
以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為基本原則,將全班學生依其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各學習小組間水平相當,相對公平,利于競爭。小組成員之間可取長補短,互幫互助。這是目前地理課堂上用得比較多的分組方法。
2、自主型。
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學習水平、興趣愛好等自由搭配,尋找合作伙伴。課后學習任務布置用這種自主型小組合作效果較好。但這種方式也存在缺點,在具體課堂教學時若學生的自控力不強,討論時容易偏離主題,甚至講廢話,導致合作任務不能有效完成。
3、任務型。
這種方式主要是結合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特點進行分組,如以問題討論為主的討論式分組,以讀圖為目的的同桌互助式分組,以知識競賽為目的的競賽式分組,以地理專題辯論為主的辯論式分組,等等。
(二)靈活管理,明確分工
1、明確組內分工。
組內人人都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必須注重培養組內成員的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小組合作學習時,組內成員的分工一定要明確。可設小組長1名,還可設紀律組長、學習組長、監督組長等職位。確保每個學生都有任務和相應的責任,每個學生在課堂內外都有事情做。
2、組內動態管理,組間開展競爭。
小組分好后,應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令小組成員產生凝聚力,培養其團體意識,這樣有利于進行定期評價。各小組之間開展競賽,評價采用小組競賽得分制的方式。
3、健全組內幫扶機制。
根據組內學生的學業水平、能力發展、性格特點等結成組內幫扶對子。在評比時,根據被幫扶者的進步表現,給予加分獎勵,并作為小組成績評比的重要指標。
三、評價科學,激發潛能
科學合理的評價,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評價結果的重點應放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上,在于“發現閃光點、激勵自信心”。
(一)結合三維目標進行評價
要隨時關注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的表現與反應,給予必要的、及時的、適當的鼓勵。指導性評價要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綜合評價,而不是一次性的、部分內容或項目的評價。要把評價滲透到地理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之中,對學生的答問、演講、演示、繪圖、讀圖與分析、觀察與觀測、調查、制作等各種活動都進行評價,使評價過程變為教育過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度要選用不同的評價方法予以考查和評價。如《地球儀》這節課,筆者設計的評價內容既有學生對經緯線和經緯度等知識的理解情況,也有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合作能力”及“動手制作地球儀的能力”。評價重點除了通過仔細觀察,整理歸納知識結構,還有在合作活動中體現良好的與人溝通的能力。
(二)重視自評互評,多元評價
評價方法應體現多元化,有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其中教師評價要依據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各小組的整體表現情況,個體學生的主動參與性、探究能力和成果及其作業水平,從而對每個學生給出一個總體評價。筆者結合初中地理《地球儀》一課,設計了學生互評量表、自評量表。學生互評量表從學習態度認真,能主動參與;能認真負責地完成小組分配的任務;在互動中表現積極,貢獻突出;能主動幫助其他組員完成任務等幾個方面考量。合作學習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學習方式,對教師而言,則是一種教學策略。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有利于實現高效地理課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553330.html
相關閱讀:“蘇拉”“達維”即將登陸中央氣象臺首發紅色預警
初一地理亞洲人文環境知識點總結
初中地理的學習方法
初中地理陸地和海洋復習資料
最大的島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