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又稱氣溶膠PM2.5,氣溶膠指的是大氣中超細的懸浮顆粒,PM2.5則是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是以往被忽視的致命殺手.
PM2.5最主要的來源是人為產生的,煤炭、石油及其他礦物燃燒產生的工業廢氣,以及機動車產生的尾氣排放,包括散播到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經過一系列光化學反應形成的二次污染物。
氣象專家和醫學專家認為,由細顆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氣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塵暴更大。粒徑10微米以上的顆粒物,會被擋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徑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間的顆粒物,能夠進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過痰液等排出體外,對人體健康危害相對較小;而粒徑在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直徑相當于人類頭發1/20大小,被吸入人體后會進入支氣管,干擾肺部的氣體交換,引發包括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空氣污染對人群健康的威脅,以不同程度在全球各國普遍存在,F階段空氣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尤以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為甚。2013年3月底,《全球疾病負擔評估2010》環境空氣污染專家組聯合主席亞倫科恩曾出席在北京召開的一個研討會。在會上他披露,根據他們此次研究,2010年空氣污染造成中國120萬人過早死亡以及超過2500萬健康生命年的損失。
2013年1月1日起,由中央和地方共投入約9.5億元打造的國家環境空氣監測網正式運行。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等共74個城市開始直播PM2.5監測數據。在空氣污染健康危害研究滯后的狀態下,中國的空氣污染治理與空氣質量改善已經箭在弦上。
現在英國空氣顆粒物濃度達到每立方米10到20微克,各界就已經非常重視。但在中國,濃度達到一二百的水平并不奇怪。顯然,中國無論是比較空氣質量還是空氣質量標準均要落后一截。反映在PM2.5上的是,中國的PM2.5監測和健康危害研究剛開始上路,而在發達國家,比PM2.5粒徑更細小、健康可能更大的超細顆粒物PM1,已經成為研究熱點。
綠色和平呼吁,重點區域各級政府再向藍天邁出一步,盡快制定空氣污染達標規劃,提出一個明確的、積極進取的PM2.5達標時間表;規劃制定過程中應盡量做到信息公開,鼓勵公眾參與。同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PM2.5經濟發達地區更需要提出更具有雄心的區域燃煤控制目標,讓公眾早日呼吸上安全的空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629836.html
相關閱讀:最大的島嶼群
“蘇拉”“達維”即將登陸中央氣象臺首發紅色預警
初中地理的學習方法
初中地理陸地和海洋復習資料
初一地理亞洲人文環境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