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成土因素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中地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土壤是在成土母質(母巖)、生物、氣候、地形、時間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1.母巖──風化后形成顆粒大小不一、疏松多孔的成土母質,具有通氣性、透水性,并從母質中釋放礦物養分。

母質是土壤礦物質的主要供給者,因此,不同的母質,成土過程也不同:如石灰巖母巖上,發育為富含碳酸鹽的土壤;鹽漬母質上,發育成鹽土;在紫色頁巖或砂頁巖的風化母巖上,發育著紫色土。

2.生物──土壤中有機質來源于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生物起主導作用,有機質經細菌分解后,在土壤中供植物吸收。蚯蚓等掘穴動物,可使土壤增加透水性和通氣性。

3.氣候──土壤中的熱量和水分狀況,主要受氣候影響。

氣候分布具有規律性,使植物和土壤的發育、分布也具有規律性。水的運動,使地表物質重新分配,產生不同的成土作用,形成淋溶土、鈣成土、鹽成土、水成土(沼澤土)等。

4.地形──影響地表物質、熱量、水分的重新分配,影響土壤的發育過程。地勢高低影響氣候、植物的性質和分布。地形坡度決定水流速度和成土物質的再堆積。地形坡向決定光熱條件的差異。

5.時間因素──成土過程需要一定時間,形成相對穩定的土類。成土時間短,發育為幼年土,如紫色土。

除了上述自然因素,人類活動也有意無意地參與成土過程,直接和間接對土壤產生影響。其中人類的農墾活動對土壤的影響最為直接、深刻,并形成了特殊的耕作土壤(也稱農業土壤),如我國北方的黑壚土,南方的水稻土。所謂耕作土壤是指各種自然土壤經過人類長期的耕作、改造、培養而形成的,其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土壤的人工熟化過程。因此,耕作土壤與自然土壤的剖面性狀不同。耕作土壤一般可分為兩層:表層為熟土層,或稱耕作層;耕作層之下形成了堅實的犁底層。

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會產生消極、不利的一面。例如,由于人類不合理地干預成土過程,造成了土壤次生鹽漬化、沙化、貧瘠化(硬化)、水土流失等;由于農業生產過量使用農藥、人工化肥,以及工業“三廢”污染,使有害物質在土壤中積聚造成土壤污染,它不僅使土壤質量下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而且有害物質還可殘留在農產品中,進而危害人體。因此,必須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預防和消除。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690382.html

相關閱讀:初中地理陸地和海洋復習資料
初一地理亞洲人文環境知識點總結
最大的島嶼群
初中地理的學習方法
“蘇拉”“達維”即將登陸中央氣象臺首發紅色預警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