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腦瓜的意見太多了。我們對氣象是外行,對防洪也是外行。盡管對日常事件有足夠的判斷力,但對于異常狀況,我們的反應往往只憑第一印象。
舉個例子,許多人認為,街道積水是下水道口徑不夠大造成的,因此只要下水道寬到能過汽車,就不會有排水問題。
但仔細想一下,絕大多數人既沒見過北京的下水道有多寬,也不知道做得更寬是不是能解決問題。北京總體排水就靠城里的幾條河道!7?21”的大雨讓許多河道不堪重負,以至于倒灌回下水道,形成噴泉。下水道通暢又有什么用呢?
加寬加深河道,讓水快點流出北京,是很自然的思路。問題是成本有多高?我們也沒有直接經驗來佐證。
再比如說,大水上漲時交通癱瘓。管理者應設法讓更多出租車上街,還是應派出更多巴士執勤,還是暫停車輛運營?我們這些交通外行也莫衷一是。
再比如說,北京未來抗洪的目標應該設置成什么樣?現在并沒有一致的清晰圖景。大家普遍認識到,一場雨就已造成77人死亡,可見城市管理多糟糕。而且會用發達國家的正面例子,比如倫敦、巴黎和東京等城市來對照。
但這里往往被忽視的信息是,用來對照的這些城市,彼此的氣象條件和地形地貌很不相同。前幾年英格蘭遭遇暴雨,某地創下了英格蘭歷史上的日降水量紀錄,也不過是314毫米。在臺風頻席的日本,這個數字就算不上什么紀錄。但論及地貌,東京離海更近,倫敦則是內陸城市。排澇設置上,倫敦和東京就很不一樣。
北京應該向哪個城市靠攏呢?我們沒法一下子回答。
去年一場暴雨后,紐約主干道上的汽車也泡著,只露頂棚;還造成40萬人停電。那次的雨比“7?21”小多了。(局部創下當地的日降雨紀錄,差不多200毫米;北京房山這次是460毫米,北京幾個城區都在200毫米以上。)
水漫街頭,局部停電是否根本無法避免?不知道。
這些問號都不是憑著常識就能拉直的。“7?21”的災害讓許多人感到震驚和反思的必要。而令人遺憾的是,專業判斷和學界意見在討論中難覓蹤影,媒體只得越俎代庖,扮演起專家的角色,但很多也不過是推測,或者人云亦云。
科學研究缺位,是因為迄今少有人研究這個冷門課題。中科院政策與管理科學所研究員王錚在《北京7?21暴雨間接暴露的中國科研問題》一文中提到,他曾幾次申請研究城市雨澇的課題,但由于國外的“城市雨澇問題不突出,SCI不大研究這方面問題……成不了世界上的熱點”,因此課題一直未獲批準。殊為可惜。(牛喜山)
《科技日報》(-8-1三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747697.html
相關閱讀:初中地理陸地和海洋復習資料
初中地理的學習方法
最大的島嶼群
“蘇拉”“達維”即將登陸中央氣象臺首發紅色預警
初一地理亞洲人文環境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