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霧霾似乎都已經成為首都北京的代名詞,其中不乏一些對霧霾的調侃者:“我一拉開窗簾以為我瞎了呢?” “經過北京人民幾個小時的不停呼吸,空氣質量終于稍有改善。新北京人精神由此誕生:“厚德載霧,自強不吸,霾頭苦干,再創灰黃!”事實再次證明:霧以吸為貴啊!等等。調侃總歸是調侃,但側面充分反應了霧霾天氣對人民生活的影響,霧霾到底是什么?為什么老百姓對霧霾天氣的發生又會如此的痛恨呢?
經證實霧霾天氣是一種極具危害的災害性天氣,它對公路、鐵路、航空、航運、供電系統、農作物生長等均產生重要影響。霧霾天氣會造成空氣質量下降,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給人體健康帶來較大危害。
發生霧霾天氣時,空氣中往往會帶有細菌和病毒,易導致傳染病擴散和多種疾病發生。
發生霧霾天氣時,城市中空氣污染物不易擴散,加重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質的毒性,危害人體健康。
現在的霧霾天氣,大氣的污染具體到每一個人,其實身體已經直接有一些訊號,來告訴我們,提醒我們去警示,比如咳嗽、打噴嚏、感冒、甚至到肺癌的發生等。
目前首都的常住人口已經接近2500萬,此數據不包含流動人口,這些常住人口每天生活在霧霾重生的當下,每天被霧霾天氣所侵蝕,特別是十一國慶節過后,北京又被霧霾天氣籠罩,放眼望去,路人個個成了蒙面大俠,只留一對眼睛來識別路的方向。看到此情此景,不得不讓我們引起深思......生存環境的惡劣直接影響到了我們正常的生活。首都是我國各個領域精英的集聚地;國家各大部委設在北京;同時又是重大項目的制定和科學技術研發尖端人才的實施地;高科技園區承載著我國經濟能夠穩定飛速發展的命脈,我國的最高行政命令首府也設在這里;對此北京霧霾治理的重要性不容小覷......。
去年年底,央視《新聞1+1》欄目對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先生進行了一對一采訪,鐘南山先生就霧霾天氣對人體的危害進行了分析:“霧霾的出現使呼吸系統疾病的住院率增加到3.1%。霧霾天氣對心血管、腦血管、神經系統都有影響,但是首當直沖地還是呼吸系統。應該說空氣污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造成這樣的一個情況,所以導致人們所感受到的咽炎、鼻炎、或者眼睛的病癥,霧霾對人體造成直接的危害”。
隨著科學的發展,其科技產物帶來的負面作用也逐漸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霧霾天氣的出現,生態環境的污染令人驚訝,遠遠地超越了人們的想象力,如今已經到了亡羊補牢的時候了,也可以說是當頭棒喝的時刻到了。過去的幾十年,我們的經濟處于高速發展的時期,大量地無節制地開采地球資源,加上肆無忌憚的暴殄天物,導致釀成今天空氣污染——霧霾天氣的形成。如今,人們只追物質享受,確忽略了生態環境的保護,甚至,不惜以破壞環境為代價來換取自身的愉悅。常言我們要為子孫留下點什么,難道就是這樣灰暗的天空,沒有花草樹木的一片荒涼景象生存環境嗎?那是對不起后代子孫的錯誤行為,必須得到妥善的處置,還原于美麗的大自然世界。讓藍天白云,綠草,清新的空氣伴隨著我們的子孫快樂前行。
讓所有危害自然環境的行為住手吧,請不要再把我們生存的美好天空污染的暗淡無光了,不要把鮮花綻放、蝶飛蜂涌的世界打翻了,這種與良心、與未來世界發展都是相悖的行為,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的。
要改進人類的最基本的生存環境,是我們目前最需要盡快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據相關部門介紹霧霾天氣——霧霾的形成主要是霧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濕度大時,霧的成分多。白天濕度小時,霾占據主力。其中霧是自然天氣現象,空氣中水汽氤氳。雖然以灰塵作為凝結核,但總體無毒無害;霾是空氣中產生的煙、灰塵等物質,空氣相對濕度低于80%,顏色發黃,對每個同呼吸的人,均受到不同的侵害。
60年代、70年代甚至是80年代初期,那時的祖國大地的天空都是蔚藍的;那時的河水都是清澈見底的,清澈流淌的河水人們可以直接飲用,城鄉處處的流水都可以用來洗衣服,頑皮的孩子們在夏季是可以終日隨時隨地的跳到清澈的河水里嬉戲、游泳的;那時的西紅柿采摘下來是可以直接入口的;那時的自來水是甘甜的,也是可以直接飲用的;那時的樹葉是綠油油的等等。那只能成為了我們美好的回憶了……如此異常的霧霾天氣到底是怎么產生的?罪魁禍首究竟是什么?
氣象權威、專家都一致認為造成霧霾天氣形成的“罪魁禍首”是污染物的大量排放。顆粒物懸浮在大氣中,造成空氣混濁、能見度降低,從而導致霧霾天氣的出現。其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細顆粒物被稱為PM2.5,也稱為可吸入肺部的顆粒物。而這些能被人體吸入肺部的顆粒物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
今年北京市有關部門也曾召開過新聞發布會,北京市環保局環保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解釋霧霾天氣發生的三大成因。其一:污染物排放量大,是此次霧霾發生的根本原因。其次,近期既冷又無風的天氣,極端不利污染物擴散,是形成本次污染的直接原因。第三,由于PM2.5區域污染和本地污染的疊加傳輸,也是形成本次重污染的重要因素。讓人們不明白的是有關部門為何老是在做“事后諸葛亮”?明明知道霧霾天氣發生的三大成因,為何不事先進行有效地治理,防止霧霾天氣的發生。霧霾天氣發生后解釋又有何用?所以,老百姓希望得到的不是權威部門在事后的解釋,而是行政機關有效地管理,盡量使霧霾天氣少發生或不發生,何時可以還人們一片藍天?讓人們自由呼吸。
1月4日,國家首次將霧霾天氣納入自然災情進行通報。財政部14日發布消息,中央財政已于日前安排50億元資金,全部用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具體包括京津冀晉魯和內蒙古六個省份,并重點向治理任務重的河北省傾斜。治理霧霾天氣,發展低碳經濟,節能減排是重點。每一名普通公眾,都可以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比如節約用電、步行上下班或者乘坐公共汽車、少用私家車,農村不再焚燒秸稈等。
可見我們的黨和政府在下大力度治理我們的生存環境,改善我們的大環境,看到這一重大舉措,給了百姓一線曙光,百姓們雀躍、歡呼……
生存環境是保證我們身體健康的關鍵因素,沒有了健康任何事情都是妄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像北京這樣的特大城市,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作為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大氣污染防治是北京發展面臨的一個最突出的問題。要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應對霧霾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首要任務是控制PM2.5,要從壓減燃煤、嚴格控車、調整產業、強化管理、聯防聯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舉措,聚焦重點領域,嚴格指標考核,加強環境執法監管,認真進行責任追究。要堅持標本兼治和專項治理并重、常態治理和應急減排協調、本地治污和區域協調相互促進,多策并舉,多地聯動。
是的頻繁出現霧霾天氣給我們的生存環境帶來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人們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開發和利用自然的同時要注意保護自然環境,不能破壞環境,否則我們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古代先賢荀子曾說過:天下的財物養活天下人本是綽綽有余的,F實中之所以出現“不足”和“有余”的激烈矛盾,關鍵在于個體的欲望未得到有效克制與合理安排。因而,他主張通過文化教育使個體成為與禽獸相區別、脫離了低級趣味的“文明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物質生活資料與主體現實需要之間的矛盾沖突。
從荀子的主張我們可以看出,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政府要加大環保教育,營造全社會重視環保的文化氛圍。
公民要提高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要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促進人與環境和諧統一。
百姓事兒無小事,人身健康至重要。首都霧霾嚴重,治理迫在眉睫。在迎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即將召開之際,希望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精神得到全面深入的貫徹落實,成為一個新起點,開啟一個新階段。愿我們全社會共同參與,打一場持久“節能、減排”攻堅戰。加大環境保護,確保森林的覆蓋面積。有效凈化空氣中的塵埃及有毒氣體等,使大自然的空氣充分凈化,為確保人身健康,建設美麗中國,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攜手奮進!
地理網有全面的地理知識,歡迎大家繼續閱讀學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757619.html
相關閱讀:初中地理陸地和海洋復習資料
初中地理的學習方法
最大的島嶼群
“蘇拉”“達維”即將登陸中央氣象臺首發紅色預警
初一地理亞洲人文環境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