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來自中國和歐洲航天部門的官員們行色匆匆,趕赴德國慕尼黑,就爭執了半年的導航衛星放射頻率“重疊”問題展開第二輪談判。雙方唇槍舌劍,激烈交鋒。歐方官員以頻率是從美國人手里花“血本”獲得,而且歐洲人的“伽利略”系統早已按此頻率進行技術設計現已無法修改為由,力壓中國“北斗”二號系統“搬遷”到其他頻道上;中方則依據國際上通行的衛星發射頻率原則——“誰先用誰先得”的“所有權取得”,對自己的權益寸步不讓,對歐方的要求據理力爭。
會談最終毫無進展,等待下一輪談判。
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一事上,中國和歐洲從最初的合作,逐步走向競爭,反映了中歐之間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和戰略利益沖突,而沖突背后,則揭示了歐洲一直以來對華所抱持的傲慢和排斥心態。關于這場并不為國內人所熟知的爭執,其實由來已久,要厘清來龍去脈,還得從最開始的中歐合作簽約談起。
蜜月期(2003年-2004年)中歐優勢互補 反對單極世界
2003年的歐洲,處處彌漫著反美反戰情緒。美國執意執行單邊主義外交政策,不顧國際社會反對,悍然發動伊拉克戰爭,歐洲人感受到了“單極世界”引起的潛在危險。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主張建立“多極化世界”,他的呼聲得到時任德國總理施羅德的堅決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歐盟決定把中國納入歐盟2002年就已啟動的“伽利略”計劃中,中國成為第一個非歐盟的參與國。消息傳開,震驚美國。
一直以來,美國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在民用導航領域獨步天下,即便同時代有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與之競爭,但“格洛納斯”年久失修,導航衛星殘缺不全,早已淡出國際市場,根本不具備與GPS一比高下的能力。歐盟發起的“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計劃,被認為是結束美國“獨霸”局面的最有力挑戰。按設計,“伽利略”將一共由30顆“中軌道”和“靜軌道”導航衛星覆蓋全球,其定位精度超過了GPS,在兼容性和精確度等設計方面也優于GPS。為了打破GPS的壟斷地位,“伽利略”的“公共管理服務”系統擬使用的頻率故意選擇了與美國GPS相近的頻率,這樣的安排有可能沖淡GPS的頻道效果,令美國人坐立不安。
早在幾年前,中國在區域衛星導航和定位系統上已有長足發展,2000年相繼發射了兩顆靜地軌道的導航實驗衛星,2003年4月又發射了第三顆“靜軌道”衛星,基本形成了覆蓋全中國的區域導航和定位系統,這一系統被稱為“北斗”一號。
當時的“北斗”系統尚屬實驗開發階段,其技術參數落后于GPS,也落后于2002年歐盟決定啟動的“伽利略”系統,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北斗”一號只屬于區域性,其商用價值并不高。在這樣背景下,歐洲人主動“邀請”中方加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中方欣然受之,雙方一拍即合。
歐洲把中國納入,不僅使歐洲一些國家的領導人賺足了政治資本,也使“伽利略”計劃捉襟見肘的財政狀況得到極大緩解,更給“伽利略”進入中國誘人的市場打下了基礎。2003年底,在中方實際完成了區域導航系統“北斗”一號之后,中歐草簽合作協議。2004年中歐正式簽署技術合作協議,中方承諾投入2.3億歐元的巨額資金,第一筆7000萬歐元的款項很快就打到歐方賬戶上。
中國與歐盟合作,既有戰略利益也有實際的好處。有人評論,中歐在高端技術上的合作,實質上打破了美國主導的歐洲對華武器禁運,也相當于廢棄了針對中國這樣特定國家的歐美武器貿易條例(ITAR),為最終從法律層面解除對華武器禁運撕開了一個口子。由于衛星導航在現代戰爭中扮演越來越重大的角色,美國甚至揚言,美國如感覺受到威脅,則有權擊毀“伽利略”衛星。
轉折期(2005年-2007年)歐洲政治轉向 聯美排擠中國
2005年,“伽利略”首顆“中軌道”實驗衛星“GLOVE-A”搭乘俄羅斯“聯盟”號運載火箭順利升空。雖然這只是一顆實驗性衛星,并非是要最終布置的30顆導航衛星之一,但“GLOVE-A”的發射,標志著歐盟“伽利略”計劃從設計向運轉方向轉變。
然而,進入2005年,歐洲政治開始轉向,之前“親華”的德國總理施羅德黯然退隱,由來自右翼政黨的親美政治家默克爾擔任德國新總理,而法國也進入了領導人交替的時代,希拉克的影響力逐漸下降,親美政治人物尼古拉·薩科齊于2007年開始擔任法國總統。
親美政治人物紛紛上臺,給歐盟致力于建立“多極世界”的愿望變得暗淡,歐洲迅速向美國靠攏。在這樣的背景下,歐洲航天局與美國“修好”,同意修正之前擬定的與美國GPS相近的發射頻率,以便投入使用后產生信號沖突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但這樣的技術重新修正,卻花掉了預算之外的一大筆錢。作為回報,美國同意在技術上支持“伽利略”的開發。
恰恰在這個時候開始,歐盟為“伽利略”計劃的財政和利益分配吵成一團。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歐盟開始排擠中國。 眼看著投入巨額資金,卻得不到與之相稱的對待,甚至待遇還低于沒有投入一分一厘的其他非歐盟國家,如印度等國,令中國大為不滿。中國不但進不到“伽利略”計劃的決策機構,甚至在技術合作開發上也被歐洲航天局故意設置的障礙所阻擋,中方除了掛得一個參與人的“好名聲”之外,其他一無所得,反而要擔負巨額資金投入,這樣的“結局”令中方十分不滿。
在此背景下,中國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沉寂數年的“北斗”系統上。2007年發射的第四顆“北斗”一號導航衛星,替換了退役的衛星,“北斗”系統開始激活。到2007年底,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中軌道”導航系統,標志著“北斗”系統在技術和規劃上的重大突破。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760031.html
相關閱讀:初一地理亞洲人文環境知識點總結
初中地理陸地和海洋復習資料
“蘇拉”“達維”即將登陸中央氣象臺首發紅色預警
初中地理的學習方法
最大的島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