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是地理學上很重要的名詞。它是指紅色砂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巖層中沿垂直節理發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主要發育于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以中國廣東省北部丹霞山最為典型,故名。上世紀30-40年代,原中山大學地質系陳國達教授提出了"丹霞地形"的概念并推動了華南丹霞地形的研究;40-70年代末,原中山大學地理系吳尚時、曾昭璇教授將紅層地貌作為獨立的巖石地貌類型進行了系統的研,并使“丹霞地貌”這一名詞得以廣泛傳播;80年代以后,科學工作者先后對我國21個省區近400處丹霞地貌進行了實地考察,并把丹霞地貌研究推向全國。1991年在廣東省丹霞山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丹霞地貌旅游開發學術討論會,并成立了"全國丹霞地貌旅游開發研究會"。丹霞山是丹霞地層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現為國家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
丹霞地層是華南地區上白堊統丹霞組標準剖面,丹霞地貌則是中外公認的同類地貌類型的典型代表 在目前我國已發現的400多處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其中分布面積最大、發育最典型、造型最豐富、風景最優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是世界上發育典型,類型最齊全,造型最豐富,風景最優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具有特殊的學術價值、科研價值和科普教育價值,同時也是開展地質旅游的勝地之一。國內其他有名的丹霞地貌還有江西的龍虎山,安徽的齊云山、福建的武夷山等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783852.html
相關閱讀:初中地理陸地和海洋復習資料
“蘇拉”“達維”即將登陸中央氣象臺首發紅色預警
初一地理亞洲人文環境知識點總結
初中地理的學習方法
最大的島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