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經濟區?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經濟區是以綜合性大中城市為中心組織起來的,具全國性專門化職能的經濟活動(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空間組合單元。它是生產力高度社會化、商品經濟相當發達條件下社會勞動地域分工與協作的必然產物,具有客觀性、階段性、過渡性和綜合性特征。經濟區是客觀存在的社會勞動地域分工發展到一定階段所產生的客觀物質實體;在時間上因社會經濟因子的內部結構和外部聯系變化而具有階段演進性;在空間上因各經濟區對外經濟聯系的范圍錯綜復雜而具有各經濟區之間的界限重疊交錯的過渡性;在職能上受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人口、民族、科學技術、社會經濟、歷史傳統等多因素影響而具有綜合性。
(一)經濟區的影響因素
經濟的發展必然以一定的區域為基礎,因此,那些影響社會生產力,并受空間限制,有明顯的地域差異性的區域因子就成為經濟區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因素,也是經濟區劃所要考慮的因素。
1.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對經濟區的影響。經濟區的發展是以自然資源提供的可能性和經濟利用的合理性為前提的。一般說,一個國家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都會存在著明顯的豐度、質量、結構、蘊藏條件、已開發利用程度的地域差異,該差異影響著不同地區進行同一種生產活動的經濟效益,從而引起勞動地域分工。資源豐富的地區往往以資源指向性產業為其專門化方向。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自然資源對區域發展的作用會逐漸降低,但不可能完全消失。在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改變地區生態平衡,生態環境的質量同樣影響著經濟區的發展軌跡。
2.人口和勞動力對經濟區的影響。在經濟區的發展中,自然資源和人口是最基本的物質要素,評價一個地區的自然資源必須與人口和勞動力結合起來。人口的數量、質量、構成及分布狀況對經濟區有很大的影響,人口稠密區和地廣人稀地區的經濟發展道路和地域類型會不盡相同,人口素質的差異將影響著經濟區的發展水平和專門化方向。
3.技術因素對經濟區的影響?茖W技術在社會生產中起著關鍵作用,與經濟發展水平往往互為因果。技術要素豐富的地區會在技術指向性產業上形成專門化部門。
4.交通運輸對經濟區的影響。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城市與鄉村之間相互聯系的紐帶,信息時代更是如此。有利的交通運輸位置和條件會帶動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并對勞動地域分工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因為它是經濟區發展的先導,是確定經濟區的吸引范圍和輻射范圍的依據。
5.生產關系對經濟區的影響。在分析經濟區的形成因素時,既要研究直接構成經濟區的物質要素,也要深入研究制約經濟區發展的社會經濟關系,通過方針政策及有效措施的制定,使社會經濟關系不斷去適應生產力,讓各物質要素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取得最佳的綜合效益。
(二)經濟區的類型
經濟區因其目的和內容可分為三大類:經濟類型區、部門經濟區和綜合經濟區。
根據區內同一性和區外差異性原則確定的經濟區是經濟類型區,如經濟發達區、貧困落后區、加工區、資源區、重點開發區、高新技術實驗區、對外開放特別試驗區等。它是地區經濟分布現狀的反映,地域范圍可大可小,在全國各地交錯分布,劃分的目的是為制定區域性經濟政策提供依據。
根據地區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確定的經濟區是部門經濟區,如工業區、農業區、商業區、運輸區及下一層次的重工業區、棉產區等單項部門經濟區。它是地區優勢差異的體現,區劃的目的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學依據。
根據區內經濟結構的差異互補和相互聯系性(非同一性)原則確定的經濟區是綜合經濟區。它是全國經濟大系統的地域子系統,具備相對完整的經濟體系,區劃的目的是為整個國民經濟的區域經濟組織提供科學依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795217.html
相關閱讀:初一地理亞洲人文環境知識點總結
“蘇拉”“達維”即將登陸中央氣象臺首發紅色預警
最大的島嶼群
初中地理的學習方法
初中地理陸地和海洋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