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建設是造福子孫后代關系到國家、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性發展戰略實施的重大舉措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是要“通過生態環境保護遏制生態環境破壞減輕自然災害的危害;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科學利用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確保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的開發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一個重點項目,在開發這一流域的過程中環保建設成了一個必須重視的問題。本文擬就此問題作一闡述。
一、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生態環境的現狀
瀾滄江—湄公河發源于我國青海省,流經西藏、云南后進入老撾、緬甸、柬埔寨、泰國、越南,注入南太平洋。其干流全長4661公里,是一條著名的國際河流,被譽為“東方多瑙河”。中國位于瀾滄江—湄公河的上游。它在我國云南省省境內的干流長1240公里,占干流總長度的26.6%。流域面積795000平方公里。瀾滄江在我國境內干流長2160公里,在云南省境內干流長1240公里,占全干流長的四分之一。區域內江河縱橫,地形復雜,山川挺拔,氣候多樣,其北南走向與特殊的地理位置、復雜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豐富而獨特的多生物、多物種。這里有白馬雪山、高黎貢山、無量山、西雙版納、南滾河等多處自然保護區,區內有滇金絲猴、長臂猿、孟加拉虎、豚鹿、亞洲象等珍稀動物和桫欏、禿杉等多種稀有植物;同時,這里又是多民族聚居和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農業人口占流域內人口的90%以上。近年來瀾滄江區域發展成為新興旅游勝地,擁有四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區中的三個(西雙版納旅游區、大理旅游區和三江并流區),人類活動對區域的影響逐漸明顯,加之一系列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或資源開發行動,如:下游泰緬大壩、中游梯級大壩、在建的大保公路、小灣電站等使這一區域生態環境處于極度退化狀態。目前,區域內存在著如下等多種生態環境問題,加之環保建設的滯后,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氣象等自然災害頻繁。(1)地震。據云南省地震局有關資料,全省較為集中的地震帶有6個,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內就涉及3個,而且屬于強震高發地區。地震不僅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和身心健康造成嚴重損害,而且對人類的生存環境也造成嚴重破壞;地震還透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致使公路毀壞、交通、通訊中斷、房屋田地被淹沒等。(2)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是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內主要的地質災害之一,尤其在中游的耿馬、保山、鎮康等地區。全省受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影響的縣有30個,該區域內就有13個。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給這些地區的國民經濟和人民的生命造成巨大的損失。(3)氣象。由于該地區特有的地形特點,使得該區氣候獨特,總的特征為:氣候變冷、降水增多,氣象災害頻繁。對農業生產影響的氣象災害主要是旱災、水災、冰雹等。
2、土壤侵蝕、森林破壞嚴重。該區域土地侵蝕率為29.38%,其中中游地區的土壤侵蝕遠比上游和下游地區嚴重。由于土壤的大量流失,不僅導致土壤貧瘠化,還造成河流淤積,直接影響到瀾滄江梯級電站效率的正常發揮和使用年限。另外,區域內森林資源比較豐富。據美國衛星資源的解釋結果,其森林覆蓋率為46.86%,以中游地區最低為32.73%。由于中游地區開發歷史悠長,人口密度大,森林資源的人均占有量低,加之煤炭資源缺乏,能源消耗又以薪柴為主,使原來就比較缺乏的森林資源受到了比上游和下游地區更大的壓力,這是中游地區森林破壞嚴重的根本原因。由于森林遭受破壞,自然災害的危害和水土流失也遠比上游和下游嚴重得多。
3、瀕危物種的生態環境逐漸縮小和種群數量減少。瀾滄江區域是我國熱帶、亞熱帶動植物的主要分布區。根據初步統計,區內有國家級和省級重點保護的動、植物物種350種左右,約占全云南省保護物種的60%。區域內復雜的地形地貌和多種多樣的氣候,孕育了豐富而又獨特的物種資源,但由于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掠奪式的開發利用,導致了物種和種群數量的減少。另外,區域內的生物種類雖然豐富,但許多種類的種群數量少而且比較分散。對野生生物資源,尤其是對一些數量少、價值高、有特殊用途的生物種類的掠奪性開發,已使許多物種的個體數量明顯減少,甚至導致物種的消失。
4、區域內局部地區還突出地存在水、大氣環境污染等環境問題。如上游地區的比江的水流重金屬污染問題突出;中游的西洱河水環境污染已十分嚴重;北衙鍋廠河一帶大氣環境污染問題十分突出;小黑江、羅閘河的水污染也比較嚴重等。
除此之外還存在草場退化、森林生態功能較弱等環境問題。
二、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環保建設的制約因素分析
綜上所述,瀾滄江流域目前存在著自然災害頻繁,中游地區土壤侵蝕嚴重,森林破壞嚴重,瀕危物種的生態環境逐漸縮小和種群數量減少以至物種消失,局部地區污染嚴重等生態環境問題。引起以上各種生態環境問題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等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中自然地理因素和地質因素是對自然生態環境影響的重要因素。區域內地質構造裙皺強烈,斷裂縱橫,規模巨大,構造運動活躍,近期仍在強烈抬升中,以致地震活動頻繁,引起較多的地震災害,加上橫斷山系縱貫整個流域,山川駢列,高山峽谷相間的地貌,海撥高,地形坡度大,氣候復雜,氣候呈垂直分布,巖性都導致規劃區內自然災害、土壤侵蝕的加重。
2、人為因素
(1) 思想觀念滯后,法制意識薄弱。多年來,在“征服自然”的生態觀的影響下,很多人缺乏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觀念,對環境資源狀況沒有明確的認識,環境保護意識差;對于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性缺乏認識,仍然抱著先發展經濟,有了錢再搞環保的心態。盡管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們在環保方面的投資,但更重要的是人們的思想觀念落后,而思想觀念滯后,就進一步導致了忽視或不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另外,環境法制意識淡漠,部分地區的企業、個人為了獲取經濟利益,破壞生態環境,不惜以犧牲珍稀動植物作為代價,此類事件時有發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799946.html
相關閱讀:初一地理亞洲人文環境知識點總結
初中地理的學習方法
初中地理陸地和海洋復習資料
最大的島嶼群
“蘇拉”“達維”即將登陸中央氣象臺首發紅色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