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地理科普:五種自然災害小常識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中地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1、臺 風

  形成于熱帶或副熱帶26℃以上廣闊海面上的熱帶氣旋被稱為臺風。在北半球熱帶氣旋中的氣流繞中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相反。在熱帶海洋上發生的熱帶氣旋,其強度差異很大。當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小于8級時稱為熱帶低壓,8級和9級風力的稱為熱帶風暴,10級和11級風力的為強熱帶風暴,只有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到12級的熱帶氣旋才稱為臺風。

  2、地 震

  地震是由于地下深處巖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而引發的。還有一種是由火山噴發引起的。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產生地震,如巖洞崩塌、大隕石沖擊地面等。地震發源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稱淺源地震,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

  3、洪 澇

  因大雨、暴雨或持續降雨使低洼地區淹沒、漬水的現象被稱為洪澇。在我國受洪水威脅最大的地區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區,而中下游地區因其水源豐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經濟發達地區。加強堤防建設、河道整治以及水庫工程建設是避免洪澇災害的有效措施;長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可以從根本上減少發生洪澇的機會;切實做好洪水、天氣的科學預報與滯洪區的合理規劃可以減輕洪澇災害的損失;建立防汛搶險的應急體系,是減輕災害損失的最后措施。

  4、海 嘯

  海嘯是由于海底地震造成的海地區水面突發巨大的漲落現象,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這種波浪運動引發的狂濤駭浪,洶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濤,波高可達數十米。這種“水墻”內含極大的能量,沖上陸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對生命和財產的嚴重摧殘。海嘯為長波,波長可達數百公里。海水運動具有很大能量,傳播速度可達500km/h,因能量集中,波高可達10——20m以上,可造成巨大災害。據海嘯資料記載,世界70%左右的海嘯發生在太平洋沿岸地區。

  5、沙塵暴

  沙塵暴是一種風與沙相互作用的災害性天氣現象?,是沙暴和塵暴二者的總稱,是指強風把地面大量沙塵卷入空中,使空氣特別渾濁,水平能見度低于1千米的天氣現象。人口膨脹導致的過度開發自然資源、過量砍伐森林、過度開墾土地是沙塵暴頻發的主要原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804599.html

相關閱讀:初中地理陸地和海洋復習資料
“蘇拉”“達維”即將登陸中央氣象臺首發紅色預警
初中地理的學習方法
最大的島嶼群
初一地理亞洲人文環境知識點總結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