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組組織聽課是為了了解本組教學情況,掌握教學動態,倡導教學實踐,研究存在的問題,以便互相吸納教學經驗,取長補短。這是促進教師成長、提高教學能力的最常用的方式。為了使聽課不流于形式而收到實效應把握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教研組長要率先垂范,認真準備并講好一堂示范課。在評課時首先談自己的構思與策略,以及授課中的體會。然后誠懇歡迎大家就本堂課的情況提出建議或意見。促成大家暢所欲言,在交流中理清思路,達成共識。從而認識到聽課這一教研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后面其他教師參與教研打好基礎,做好表率。
第二:認真組織聽課。聽課前要有計劃、有目的、有重點、有準備,也就是說每一學期或每一學年在討論制定計劃時,對每—個學年、一個學期、乃至一個月要聽多少課,哪些教師的課,聽什么類型的課以及要解決那些問題等等,大體上要有個方案和考慮。比方說,什么時候聽有經驗的老師的課,什么時候聽新教師的課,什么時候交換聽課,都要有個統籌安排。在聽課時間安排上,也不可搞平均主義。聽有經驗的老師的課,可以起到典型的引路作用;多聽新教師的課,可以迅速促其專業成長。切不可空時多聽,忙時少聽或不聽,缺乏計劃性:對了解什么情況、解決什問題要做到心中有數,切不可盲目去聽課;要對所聽的課在課標、課本、單元或章節中的地位以及執教者所依據的教參和學生水平的一般情況應該盡量熟悉;還要盡可能設想一下教法,不妨問一問自已:“如果自己教,該怎樣進行?”這樣聽課時就有所比較,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對自己有所收益。對執教者也能提出中肯的看法和建議,做到不打無準備之仗。如把聽課看作是一項“任務”,為完成“任務”而聽課,是難以使聽課真正收到實效的。有經驗的教師都能體會到“在缺乏目的、計劃和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聽課活動只能是一種空泛的形式而已,沒有實際意義,對執教者也只能是一種沒意義的負擔。
第三:聽課時,要特別注意抓傾向、引方向。組織聽課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發現并抓住教學上的可取之處和不足,優點加以發揚,劣勢進行克服。對帶傾向性的問題,加以分析研究,得出科學的結論,進而加以啟發引導,使之變為教師改進教學的自覺行動,這才是教研組組織聽課的宗旨。
第四:聽課中,要認真記好聽課筆記。要注意教和學的雙邊活動情況。對執教者教態(包括語言風格、精神狀況等)、教學過程、教學內容、采取的教法與手段、作業練習以及學生聽講情況等,都要進行較詳細的記錄。記錄應分為三大類:執教者的情況;學習者的情況;聽課者的看法和體會。因此記錄可以是表格式的,也可以是一般記錄本。這樣有利于自己歸納、總結、分析研究問題、積累材料。
第五:聽課后,要及時與執教者交換意見,即評課。聽課,是為了討論問題、推動教改、提高能力。因此,聽課后—定要組織全體教研組的同志與執教者交換意見。這項工作如果做得好,聽課活動就能成為教研組長協助教務處了解情況的有效方式,也會成為開展教研工作、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評課態度要誠懇,首先要肯定其好的方面,以正面誘導、鼓勵為主;其次,要集中明確、具體地提出看法,指出優缺點和值得商討的問題,不要泛泛而談,使人聽了不著邊際;再次要持商討的態度,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自以為是。特別是對不同的學術、觀念,不要隨意否定或肯定。只要老師們感到聽課活動是為了探討學習、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老師們對組織聽課是會持積極態度的。這樣,教研活動便會成為推動教改、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另外,要注意橫向聯系,不同教研組之間的相互聽課,可以拓寬教師視野、相互得到啟發;走出去,請進來,組織校際之間、區域之間的教研活動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務處還應制定相應的考評細則。以加強對教研組的管理,使教研組組織的聽課收到實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916464.html
相關閱讀:初中地理陸地和海洋復習資料
“蘇拉”“達維”即將登陸中央氣象臺首發紅色預警
初中地理的學習方法
最大的島嶼群
初一地理亞洲人文環境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