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介紹的是大學之道讀后感范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大學之道四個字,說明孔子言論的著眼點與《禮記·學記》、《白虎通·辟雍》之類的史筆文字不同,概乎言之所表達的主要是孔子個人對古之大學的宗旨、功能及主要特征的理解。但孔子抓住了古之大學學為君、以先王為政之道為訴求的本質,加上其虞、夏、商、周諸古圣先賢的為治之實有著的,春秋以降禮崩樂壞的社會變動有著清醒的認識,他的總結朱子所謂三綱領與解析朱子所謂八條目才能超越簡單的文獻學意義,提煉出了王道政治的模式,而且指出了在了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承繼其精神的方法和途徑,使得《大學》短短的文字成儒家乃至整個文化中地位獨特的經典。
當然,這對《大學》的理解和定位。下面即對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分析,來對此驗證。
先說明明德。德者得也。從學的角度說,得,是得自于圖騰。在圖騰崇拜中,先民都相信自然的某種動植物與某種特殊關系,生命個體源于它又復歸于它,在生命的過程中,個體即叫MANA的神秘物質與之相聯。有人類學家,天生德于予中的德,道在我躬的道,與MANA沒有不同。這是頗有道理的。
但由得自圖騰的神秘物質得,轉進為社會價值屬性的品性德是經歷有人文的發展和提升的。德的與天溝通,與明搭配這一過程中值得關注的或事件。農業經濟的生產中人們靠天吃飯,自然之天很容易就被賦予化育萬物的慈父形象和仁者品格。當天被視為萬物根據的時候,人的則天而行的愿望和期望很自然就被人應當順應內在于人的得或德邏輯理路來論證和說明。
二者同物異指,互相又互相區別。說,得主要表征人之與天的關系,是神秘的規定,則德主要表征人與人的關系,是良善的。人事實上并無先驗的善之稟賦。上只是自利自為的生物,其的善惡是很難把握預測的。王道政治時代之競于道德是因為當時的歷史情勢使然。后來時移世變,社會博弈的游戲規則種種原逐漸向爭于氣力逐于智謀方向演化。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們選擇或采用何種手段策略行動,主要取決于其所能帶來的自我及其所屬群體的福利增量之大小。在早期社會,博弈是以部落為展開。就部落之間的競爭而言,冷兵器時代的攻城掠地風險非常高,而讓反而容易使天下共主,從而眼光長遠的部落領袖們所的策略選擇!墩撜Z·堯曰》即謂:寬則得眾,信則民任,敏則有功,公則悅。當然,孔子沒有對這些命題有效的條件或條件性給出說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duhougan/1265739.html
相關閱讀:《憫農》讀后感300字
《欺詐游戲第一季》讀后感300字
《櫻花男孩》讀后感400字
一條小面包讀后感500字
《親愛的笨笨豬》讀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