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佛家經典著作《心經》讀書筆記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讀書筆記大全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很早知道這部經,這次有緣在光旭的推薦下配合著注釋版的《心經》可讀,似乎是有人已幫忙打開一扇窗,就看你是否愿意在窗邊駐足,賞景怡情。

同時很有幸,聽了幾位名家大師講心經,似乎也更多對心經這260個字加深了不少了解。更順帶的,對佛法也有了更多的認識。

葉曼老師說,傳說釋迦牟尼出生時,腳踩七步蓮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要當一個寓言來看!拔ㄎ要氉稹钡氖鞘裁茨,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如實相”。這也其實是人人具足的。只是蒙塵太久,按佛教說法是世世代代,幾輩子積攢的污垢,所以導致并不能發現這原本存于內心、存于萬有的本性,“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自性。所謂“明心見性”,就是明白心的本體,見真如的本性。這段話說其實讓我想起,以前多次被人傳福音,對方也會說,基督一直在,但是你并沒有真正認識他。在這一點上理解,兩者可能也是類似的。

但是,據我目前粗淺的理解,佛法是求諸己的,諸佛并不能帶給人什么,只是在覺悟眾生。佛者,覺也。覺什么,從六度開始修,或者說前五度都是為了最后這一度,得般若。般若大經六十卷,全部濃縮在這心經260個字里。南懷瑾先生說,心經260個字,開篇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已傳法完畢,全經全部濃縮在這第一句中。而葉曼老師更是說,“觀自在菩薩”五個字,就已概括這篇心經,更是說盡了這六十卷般若大經。

修行如何修,就是“觀”,原本我以為這個觀就是自我察覺,察覺到自己在做什么,情緒如何,做事情過程的行為和結果是否正確無失,但是似乎我想得太簡單,葉曼老師說,這個觀,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的“得”。有“觀”才有“照”,照見五蘊皆空,也是在觀之后的得。

觀自在菩薩,是意譯,其實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觀世音菩薩。為什么譯成“觀自在”,是因為菩薩的名字和其所修的法有關,或者說在本經中是和想表達的意有關。原本沒有聽到葉曼老師的講法的時候,就很想就“自在”二字寫讀書筆記了。想要得自在,很不容易,尤其是現在社會這形形色色種種。因為心經就是講“性空”的法,所以這個自在,就是要放下、要解脫,要得清凈。世事煩擾,得清凈自在相當不易。如何看破,如何放下,如何解脫?其實就是要了解這個空的道理。心經全經都在說空,五蘊是空,六根六塵六識十二因緣六度四諦諸法都空了,“以無所得故”。但說空也不能執空,太執著又不是空了。講這些不容易懂,說簡單點就是我們在追求的財色名食睡,有沒有升職加薪啊,有沒有情愛色欲啊,吃的如何睡的如何啊。所謂人生汲汲求苦,萬般皆是苦,只是眾生以苦為樂。所有都是虛妄無常,只是眾生以為是有常。說到這里似乎好像很消極了,但是我的理解是,放下不執著,是放下得失心功利心,努力追求盡力做好的心,卻應該是一樣的。只是到了境界,“只異舊時人,不異舊時行履處”。追求的心、精進的心是一樣的,只是不因果而果,不為求而求。萬物皆是緣,也許就因此而得了。

菩薩,是菩提薩?的簡稱。菩提,即覺悟,薩?,即有情眾生。菩薩即上求佛法下度眾生之人。不僅自我覺悟,還覺他人,這就是小乘和大乘的區別了。

而后經中即是在說哪里空如何空,如何得般若,得般若又如何。每次念到“故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時,總覺得有些法力似的,比起最后的咒語更讓我有不寒而栗之感。也許因為佛教已經成為一種宗教了,這種種禮種種道,總是有其獨特神秘之處,不然哪來那眾多信徒。

總而言之,很高興讀到這部經,也有幸了解佛教這一點點。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dushubiji/1184583.html

相關閱讀:《工作重在到位》讀書筆記200字
平凡的世界讀書筆記3篇
讀書筆記??讀曾國藩王陽明
《史記》讀書筆記500字精選
《赤壁之戰》讀書筆記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