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卓絕的草原狼和草原人
獻給:曾經美麗的內蒙古大草原
這部書是給我內心震撼最大的一部書。從來沒有想過在中原大地被仇視的“狼”能夠占據煌煌五十萬字的主角。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犬儒主義”多少有點“羊”的味道,或者說壓根就是羊的性格。終日面朝黃土背朝天,像一只羊一般啃著草,有草吃就夠了,也不在乎這片草能吃多久,能夠多少人吃。突然間我好像明白了李佩甫為什么把中原河南說成是一只羊,為什么他會寫出土地三部曲,其中有一部就叫做《羊的門》。當初看《羊的門》的時候,總覺得是在歌頌中原大地的土地情節的,包括土地上的人與事,總是拘泥于今天張三拿了李四家的番薯,明天王五偷看了趙六家的小娘子洗澡等等……當然了,中原大地之上的人若是沒有遇到生存問題也就只能拘泥于這些細瑣家事。這是宿命,也是精神空虛之后注定如此。
不過人始終是人,學習“老師”起來很快。并且能夠利用現代化打敗“老師”。
說實在的,這本書在很早就聽說過,買了之后也一直擱置書架,之前也嘗試過看過幾十頁,實在是看不下去,書開頁大,字小,看一頁書等于看茅獎作品的兩頁多,實在是累。后來有人跟我說《狼圖騰》看了很感動,他已經看過好幾遍了,也為此流過很多遍眼淚。于是我想這是有著多么魔力的一本書啊,能夠讓朋友看了好幾遍并每每為之動容。所以我再一次嘗試。這一次我也是被深深的吸入圖騰這個“深淵”里了。
這本書雖然給我帶來閱讀的快感,但它給我更多的是思考和憂慮,閱讀的過程也是一個從新奇到驚嘆,進而又是心碎的過程。作者運用一種強烈的對比手法,讓自己和讀者感受著巨大的震撼。
在蒙古草原人眼中,狼是一位偉大的老師,由于它的“訓練”,草原馬都有吃苦耐勞,耐饑耐渴,耐暑耐寒的特點;由于它的存在,控制了羊、牛、馬等所有草原動物的數量,使得大草原不遭到破壞,能夠得到可持續發展(草原的草皮很薄,經不起動物的連續踐踏,如果動物超量,會引起草原沙化)。而人和狼又是草原上最高級兩種生物,他們相互學習、斗智斗勇又相互敬畏,并控制著對方的數量。狼會使用幾乎所有人類史書上記載或沒有辦法記載的戰略戰術(除了美人計外),它教會蒙古騎兵橫掃歐亞大陸創造了世界歷史上版圖最大的蒙古帝國。他們既是敵人,又是朋友。
正是有這位老師,使得蒙古民族對狼的至尊崇拜,并以狼為圖騰。
據說《狼圖騰》也已經有了電影版,不想看書的可以看下電影。做個大概了解就可以了。
正是基于對朋友的了解,通篇看完,我知道了他的淚點在哪里。
第一:牧民春天掏狼窩,把小狼拋向騰格里的懷抱。
這是基于平衡法則,你的淚點僅限于不存在這樣的生活以至于你體會不到而產生的一種憐憫或者可憐罷了。
第二:內蒙最后一塊草原在現代化的進攻下蕩然無存。
當天、人、狼矛盾而又和諧統一時候,狗悍、草豐、水美、馬壯、羊肥,額侖草原美得讓人心醉。
當人將狼趕盡殺絕的時候,首先被消滅的是一直為人作戰第一線的狗,古有“兔死狗烹”的說法,這里是真實的狼死狗烹;其次,草原馬因為失去了它的天敵??狼,不再終日奔跑,彪悍,變成如今沒有人要的又瘦又小的蒙古馬;然后,羊因為失去控制它們數量的天敵??狼,大批地繁殖,數量劇增,拼命地啃吃草地,再加上人為的開墾耕種,很快遭殃就是草原母親了,爾后,“騰格里已經不是原來的騰格里了,讀書筆記()天空干燥得沒有一絲云。草原的騰格里幾乎變成了沙地的騰格里。干熱的天空之下,望不見茂密的青草,稀疏干黃的沙草地之間是大片大片的板結沙地,像鋪滿了一張張巨大的粗砂紙。干沙半蓋的公路上,一輛輛拉著牛羊的鐵籠卡車,卷著黃塵撲面而來,駛向關內。一路上見不到一個蒙古包、一群馬、一群牛。偶爾見到一群羊,則亂毛臟黑、又瘦又小,連從前額侖草原的處理羊都不如……”。
事實上,由于我國大面積的草原沙地化,北京及北方地區每年春季都要遭受沙塵暴的襲擊。
痛心的是,這么美麗的草原,它沒有毀在封建王朝手里,沒有毀在山河破碎,被外敵侵略時期,而是在現代化之下。
第三:陳陣養的小狼死了。它保持著狼性最后的尊嚴死了。
看到小狼之死,我的心碎了,我只能回想1949年以前的中國革命人的這種如此神圣的精神,它比任何生命都更加純粹,更加讓人敬佩。
當然啦這本書也遭受著很大的非議,很多人覺得是虛構的夸大的扭曲的,是民族論,是意志論,是統治論……在這里我不置可否,因為我寧愿相信有這樣一種偉大的精神存在,我們固然可以說有著羊一樣的謙卑,但我們不能說我們就沒有狼的血性,不然是解釋不通現在的很多現象。
狼圖騰,作為一種象征也好,隱喻也好,或者什么都不是,至少它為我們展示了狼還有除了狼心狗肺的一面,這不也是很好嘛?、狼圖騰讀后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dushubiji/1222649.html
相關閱讀:平凡的世界讀書筆記3篇
《赤壁之戰》讀書筆記
《史記》讀書筆記500字精選
讀書筆記??讀曾國藩王陽明
《工作重在到位》讀書筆記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