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讀史札記:關于口述史的兩點思考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讀書筆記大全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關于口述史的兩點思考??讀定宜莊、汪潤《口述史讀本》

對于初涉口述史的我們來說,定宜莊與汪潤合編的這本《口述史讀本》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此書主要是一個論文集,博采眾長,廣泛收集了國內外在口述史方面優秀的論文以及一些經典案例,在行文上也頗有想法,全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介紹了口述史的學術史及基本理論,讓我們對其有個初步的認識,掌握一定的理論基礎,在第二部分便介紹了口述史的研究方法,還提出了呼喚中國口述史騰飛的口號,最后一部分則介紹了一些國內外口述史方面的經典案例,讓我們更加直接體會到口述史的魅力。此文的匠心獨具,讓我也受益匪淺,同時也引發了一些思考。

一、關于口述資料是否可信問題的思考

當我們與人談起口述史的時候,出現最多的情況可能是很多人會提出質疑:人們自己說的話怎么可以相信呢,肯定會有許多這樣或那樣的虛構成分,或者有許多東西都不會說,這樣的口述史資料有什么意義呢?在此書的第一部分也用顯目的小標題提出“口述史講述的是可信的過去嗎?”(見定宜莊、汪潤:《口述史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頁。)。這是一個概念性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在推廣口述史的時候便會產生巨大的阻力,無論我們把口述史說的多么好,用處多么的大,這樣一個前提問題不解決,他心里始終會存有芥蒂,不會去接納以至參與口述史工作。

對于這個問題來說,我們不應就事論事,誠然口述史是會存在這樣的情況,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個問題放到歷史的長河中去考量,或許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

首先,對比之前的史料來看。我們目前研究古代歷史主要是從傳世文獻以及出土文物這兩大塊來入手的,就傳世文獻來說,在正史中記載的主要是一些大人物的事跡,且文字很少,多是些概括性的東西,我們若是要研究某人,必須從其文集入手,借助他人對其的記載來推測他的某些思想或主張,這些文字都是經過人的加工而形成的,其主觀色彩會更加濃厚,可信程度也必然會存在質疑,但是我們無法得到其他更有用的資料,只能如此,只能把這些更無法辯證的材料當作信史來用,那我們何不直接讓他自己說出當時做此事或寫此文時候的想法與思想呢,旁人的推測多少會與其真實的想法有所出入,推測的過程也也會異常的繁瑣,不如其本人說出來得直接與準確。

其次,對比現存的史料來看。當今社會已經相當發達了,留下記錄的形式有很多種,如報紙、文件、書籍等等,還有網絡上的微博、微信、QQ等等。當今材料若對比之前的來說,過于的繁雜了,留下的文獻資料太多了,對于研究個人來說,太難找到出有用的資料了,每個平凡的人在這個浩瀚的世界里只是微不足道的一;覊m,不留下一些屬于個人的文本,那么若干年以后或許你的存在便無人知曉,但如果我們留下個人的口述史資料,為我們以后的研究會提供很大的便利,最起碼可以讓你的子孫后輩知道你的存在,讓想了解你的人能夠試圖去還原你。

最后,放寬我們的視野,從未來的角度來考量我們當今口述史資料的價值。如若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口述史資料,這將會是一個巨大的數據庫,而隨著我們科技的發展,我們以后必然會發明如何去整理以及搜索這個數據庫的技術手段,而這些資料將會對未來的人們來說會產生怎樣的效益,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起碼可以知道的是,這些資料對于后人研究我們當今的社會,會產生不小的幫助。

綜上所述,口述史資料是否可信問題本不應該成為問題,我們考慮一個事物的時候不應著眼于其有哪些弊端,而應考量與前者相比有哪些進步,是否會產生更大的作用,這便足矣。對于口述史來說,留下的是記憶,展現的是現象,挖掘的卻是事實。

二、關于口述史操作的思考

當我們與他人談起口述史的時候,或許別人還會產生另外一種質疑:你們口述史到底是干什么呀?不就是拿個錄音機找個人采訪一下,然后記錄下采訪的文字嘛,還用得著研究嗎?這或許是大多數不了解口述史的想法呢?那么口述史是否真的如此簡單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谑鍪返牟僮髌鋵嵤且粋非常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許許多多的狀況,對采訪團隊是有一個很高的要求的。

目前學界已經有了很多關于口述史實踐操作的論文發表了,我也閱讀了一些,在這里談談粗淺的想法。

我把口述史工作在時間上劃分為采訪前、采訪中、采訪后三個階段,在操作流程中又可以分為準備階段、采訪階段、轉錄階段、補錄階段、定稿階段,具體來講就是,首先在采訪之前要“確定采訪對象,搜集采訪對象的有關資料,這是最重要的一環”(見定宜莊、汪潤:《口述史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02頁。),初步了解之后與之聯系,聯系之后便可以與之磋商口述采訪的具體問題,約定采訪時間,在約定時間到來之前,需要再一次的搜集資料,可以根據采訪者的提示去搜集,然后團隊商討擬定出采訪過程中的問題,針對不同階層的人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做一個萬全的準備工作。采訪之時,首先要注意的便是語言問題和年齡問題,語言不通會使采訪變得異常困難,而采訪者的年齡不應與被訪者相距過大,尤其是在采訪經歷過一些特殊時期(如人民公社、文革以及生活資料極度貧乏時期)的人的時侯,最好找與之有相同感受的人,否則無法產生共鳴,影響采訪質量。采訪之中,“要注意引導,做好‘催生婆’的工作”(見錢茂偉:《中國公眾史學通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30頁),而面對出現的具體狀況,需要采訪者憑個人經驗去靈活處理,盡量使采訪高效、順利的達到預期效果。采訪之后,需要找人來進行轉錄、編輯,轉錄最好找打字速度快的,編輯最好找文字能力強的,最好是“讓本科生承擔轉錄,研究生承擔改寫工作”(見錢茂偉:《口述史流程相關問題思考》,《學習與探索》2014年第12期。),對編輯好的稿子進行評估,如不滿意,需要進行必要的補錄工作,這個次數盡量要少,避免影響到受訪者。補錄之后,便是定稿階段,稿子如數寫完之后,應讓受訪者閱讀一遍,進行比對,看看有沒有遺漏或錯誤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確定沒有某些特殊原因而不能出版的情況,政治因素應盡量避免,而其中關于他人的評價也慎重刊登,在沒有足夠證據證明此種論斷的時候應保持中立。盡量使口述史的質量做好的同時,避免出現其他不和諧的狀況。

這些只是我的理論思考,由于沒有進行具體的采訪工作,這些想法必有疏忽之處,在以后的讀書以及實踐過程中不斷進行補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dushubiji/1327199.html

相關閱讀:平凡的世界讀書筆記3篇
《史記》讀書筆記500字精選
《赤壁之戰》讀書筆記
《工作重在到位》讀書筆記200字
讀書筆記??讀曾國藩王陽明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