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O2的性質和應用 B
1.物理性質:無色、有刺激性氣味、有毒的氣體,易溶于水
大氣污染物通常包括:SO2、CO、氮的氧化物、烴、固體顆粒物(飄塵)等
2.SO2的化學性質及其應用
⑴SO2是酸性氧化物
SO2 + H2O H2SO3 (二元中強酸)
SO2 + Ca(OH)2 = CaSO3↓+ H2O;CaSO3 + SO2 + H2O = Ca(HSO3)2
SO2 + 2NaOH = Na2SO3 + H2O(實驗室用NaOH溶液吸收SO2尾氣)
減少燃煤過程中SO2的排放(鈣基固硫法)
CaCO3 CaO + CO2↑; CaO + SO2 = CaSO3
SO2 + Ca(OH)2 = CaSO3 + H2O
2CaSO3 + O2 = 2CaSO4
⑵SO2具有漂白性:常用于實驗室對SO2氣體的檢驗
活性炭漂白——活性炭吸附色素
HClO、O3、H2O2等強氧化劑漂白——將有色物質氧化,不可逆
SO2漂白——與有色物質化合,可逆
⑶SO2具有還原性
2SO2 + O2 2SO3
SO2 + X2 + 2H2O = 2HX + H2SO4
3、硫酸型酸雨的成因和防治 :
(1).含硫燃料(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
2SO2 + O2 2SO3 SO3 + H2O = H2SO4
SO2 + H2O H2SO3 2H2SO3 + O2 = 2H2SO4
(2).防治措施:
從根本上防治酸雨—開發、使用能代替化石燃料的綠色能(氫能、核能、太陽能)對含硫燃料進行脫硫處理(如煤的液化和煤的氣化)提高環保意識,加強國際合作
(4).濃硫酸的強氧化性: B
Cu + 2H2SO4(濃) CuSO4 + SO2↑+ 2H2O
C + 2H2SO4(濃) CO2↑+ 2SO2↑+ 2H2O
現象:
蔗糖變黑,體積膨脹,產生疏松多孔的碳柱——濃硫酸具有脫水性,使蔗糖脫水炭化
用手觸摸小燒杯外壁有燙的感覺,燒杯口有白霧——濃硫酸吸水放熱,使水汽化
聞到有刺激性氣味——濃硫酸有強氧化性,將碳氧化為二氧化碳,自己被還原產生SO2
三、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轉化
1、不同價態的硫的化合物
-2價:H2S、Na2S、FeS;+4價:SO2、H2SO3、Na2SO3 +6價:SO3、H2SO4、Na2SO4、BaSO4、CaSO4 、FeSO4
2、SO42-離子的檢驗:SO42-+ Ba2+ = BaSO4↓
取少量待測液(加鹽酸酸化)無明顯現象(加鋇離子)產生白色沉淀
2 生產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B
一、氮氧化物的生產及使用
1、氮氣(N2)
a、物理性質
無色、無味、難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氣的氣體。空氣中N2的體積分數約為78%
b、分子結構
分子式:N2
電子式:
結構式:N≡N
c、化學性質
結構決定性質,氮氮三鍵結合非常牢固,難以破壞,所以
易液化,汽化時吸收大量的熱,所以常用作制冷劑。
b、分子結構
分子式:NH3
電子式: 結構式:
c、氨氣的化學性質
(1)與水反應
氨氣極易溶于水,故可以作噴泉實驗,氨氣溶于水后大部分氨于水反應
NH3 + H3O NH3•H2O(一水合氨)
氨水溶液顯堿性,原因 NH3•H2O NH4+ + OH-
(2)與氯化氫反應
現象:蘸濃氨水的玻璃棒和蘸濃鹽酸的玻璃棒互相靠近會冒濃煙。
(3)與氧氣反應
4NH3 + 5O2 === 4NO + 6H2O
d、氨氣的制備
原理:銨鹽和堿共熱產生氨氣
方程式:2NH4Cl + Ca(OH)2 === 2NH3↑ +2H2O + CaCl2
裝置:和氧氣的制備裝置一樣
收集:向下排空氣法 (不能用排水法,因為氨氣極易溶于水)
驗證氨氣是否已經收集滿: 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靠近試管口,如果變藍則已滿。
干燥:堿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
吸收:浸濕的棉花
2、銨鹽
1、定義 銨根離子(NH4+)和酸根離子(如Cl-、SO42-、CO32-等)形成的化合物
如氯化銨NH4Cl 硫酸銨(NH4)2SO4 NH4HCO3
2、物理性質
都是晶體,都易溶于水
3、化學性質 B
(1)加熱分解
NH4Cl === NH3 ↑+ HCl↑
無色、易揮發、刺激性氣味的液體。98%的濃硝酸因為揮發
HNO3產生“發煙 ‘現象,故叫做發煙硝酸。
b、化學性質
(1)酸的通性
和堿或堿性氧化物反應生成鹽和水
(2)不穩定性
4HNO3 ==== 4NO2 ↑+ 2H2O + O2↑
(由于硝酸分解生成的二氧化氮NO2溶于水,所以硝酸會顯黃色)
(3)強氧化性 B
A、與金屬反應
3Cu + 8HNO3(稀) ==== 3Cu(NO3)2 + 2NO ↑+ 4H2O
Cu + 4HNO3(濃) ==== Cu(NO3)2 + 2NO2 ↑ + 2H2O
常溫下Al、Fe遇濃硝酸會發生鈍化,所以可以用鋁或鐵的容器裝濃硝酸
B、與非金屬反應
C + 4HNO3(濃) ==== CO2 ↑ + 4NO2 ↑ + 2H2O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41557.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化學物質能量變化專題教案
2012屆高考化學第二輪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指導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化學無機推斷常見突破口專題教案
2012屆高考化學第一輪基礎知識歸納復習 離子濃度大小比較
平衡的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