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高三一輪復習質量檢測 政 治 試 題 14.3 本試題分為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時間90分鐘。第Ⅰ卷為第1頁至第5頁,第Ⅱ卷為第5頁至第6頁。第Ⅰ卷 選擇題 (共50分)A.公民直接管理國家,充分當家作主 B.公民享有的政治權利不斷擴大C.政府廣納民意,民主科學決策 D.公民權益的保障更加完善8.下表是兩次全國人大會議部分決議的投票表決情況,其中反對票票數的變化顯示決議內容贊成票反對票棄權票本年度中央預算的決議23492307393509112127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的決議22912218438605131120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的決議23112339429485115121A.人大代表參政治協商意識進一步增強B.人大代表的決定權得到充分實現C.對社會財富分配和司法公平有著更多的期盼D.不同意見自主公開表達,我國民主日益9.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發表聲明宣布劃設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其范圍涵蓋了釣魚島區域等東?沼。我國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是在行使國家的 A.獨立權 B. 管轄權 C. 平等權 D.自衛權10. 7月,,今將堅持在釣魚島海域的常態化巡航執法,并繼續對南海我管轄海域開展巡航。如果就此寫新聞稿,最恰當的標題是?A.維護和平,促進發展,建設和諧世界B.宣示主權,加強管理,維護海洋權益C.增進互信,加強合作,和平解決國際爭端 ?D.勇于擔當,展示形象,積極參與國際事務 山東省為推動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實施農村文化“百千萬”計劃,評選培植百個農村特色文化品牌、千支農村優秀文化團隊、萬名農村優秀文化人才。積極培養農村優秀文化人才的依據是A.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相互促進B.文化素養需要通過參加實踐活動逐漸培養C.農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D.先進文化具有強有力的導向和示范作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后,引發收視狂潮。它對各色美食生動的講述,撩撥著觀眾的味蕾有的觀眾因此按圖索驥購買食材,嘗試制作相同的美食。這表明文化源于實踐并促進實踐的發展 人們面臨著文化消費的多重選擇文化影響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 人們的生活受到大眾傳媒的影響A. B. C. D.13.如果說“舌尖上的中國”展現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么“舌尖上的浪費”,則呈現了一種丑陋的飲食觀,在中央號召下,民間發起了“光盤行動”,號召國人向好面子、窮擺闊“說不”。有效遏制“舌尖上的浪費”①要通過教育對落后文化予以改造和剔除 ②要堅決抵制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對我國的沖擊③要對傳統文化發起的徹底革命 ④要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文明風尚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 當今時代,網絡發展使人們的信息傳遞、訴求表達、社會交往、思維習慣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對上述材料認識正確的是 ①科技進步對文化傳播有重要影響②科技進步是文化進步的唯一動力③文化傳播需要一定的物質載體④現代傳媒取代了傳統傳媒的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③④D.②④15.為促進文化軟實力建設,我國目前正草擬《全民閱讀促進條例》,以推進全民閱讀。這有利于①促進我國實現文化強國夢 ②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內容③促進中華文化成為世界文化 ④擴展公民文化視野,提高素質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比賽,展示了中華漢字的無窮魅力,傳遞了中華傳統文明,讓人受益良多。書寫漢字可以①領略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②認同中華文化,提升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③感受中華文化地域特色和融合趨勢 ④鑄造起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17.回眸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幾十年的發展,這不僅在于我國擁有“中國道路”,也在于擁有“中國精神”。正是“中國精神”造就了我國遇難不懼的定力、化危為安的魄力。這說明中華民族精神①弘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先進性 ②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 ③作為精神力量能夠轉化為物質力量 ④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豐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18.山東扎實推進“四德工程”,涌現出濟南“泉城義工”、青島“微塵”等系列全國知名的愛心公益品牌,推出了一批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先進典型!八牡鹿こ獭钡拈_展①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 ②有利于營造樹正氣、促和諧的良好社會風尚 ③有利于全面繼承齊魯傳統文化 ④有利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9.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文化發展相對滯后,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我國的國際地位不相適應。建設文化強國,必須 ①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②推進文化創斷,增強文化發展活力③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④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和諧精神家園A.①②④ B. ①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20.10月,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在山東舉行。本屆藝術節標志“祥和”,取“祥和如意、和諧安康”之意,融合了山東寬厚質樸的民風、祥瑞和諧的社會風尚。“十藝節”標志設計告訴我們①意識源于藝術家的靈感與創意②藝術創作是意識能動性的具體表現③人們可以根據主觀愿望創造新的具體聯系④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1. 智能手機的功能已超出了其單純的通訊意義,聊天、玩游戲、刷微博、購物……給我們帶來快樂與便利,但人們也在感嘆,世界上最遠的距離,莫過于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這說明A.認識隨著實踐的深入而不斷提高 B.主次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兩面性 D.新事物成長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22. 現代社會,流言、謠言借助網絡迅速傳播!傲餮灾褂谥钦摺,要不被流言和謠言捉弄,首先需要對它們進行科學鑒別。從哲學角度看,這里的“智者”首先是指 A.善于用理性論證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人 B.善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思考問題的人 C.堅持用自己的價值觀做出價值選擇的人 D.堅持用唯物主義思想方法分析問題的人23.?如何對待轉基因食品,人們各持己見,圍繞轉基因食品的爭論一直持續不斷。爭論產生的原因主要有 ①有用與無用因人而異,沒有判斷的客觀標準 ②對事物的認識受主體差異的影響③認識對象的本質的暴露與展現有一個過程 ④真理與謬誤相伴而行,相互包含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24. 某中學不惟分數論英雄,而是努力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設置道德之星、體育之星、科技創新之星、藝術之星等獎項,有針對性地評價學生。該校的評價實踐表明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解決矛盾的關鍵,是科學評價學生的前提 ②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科學評價是學生成長進步的根據 ③矛盾特殊性原理是學校因材施教、培養人才的重要哲學依據 ④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學生的個性通過不同的評價來表現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25. 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的發展震撼世界。在一些人心目當中,中國已從地區大國一躍成為世界大國。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錘煉我們的大國氣質,需要①登高望遠,用發展觀點看問題,這是作為大國的基本要求②寧靜致遠,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保持一顆平常心③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善于求同存異,擁有開放包容胸懷④剛不可久,柔不可守,把握社會歷史發展趨勢,彰顯決心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50分)用中性筆筆直接答在答題卡指定位置,否則無效材料一: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加快社會改革步伐,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更好滿足人民需求。(1)揭示圖表所蘊含的經濟信息。結合上述材料,運用 “經濟制度”的有關知識,談談如何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9分)材料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但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解決對經濟管理活動干預過多的“越位”現象,政府職能分工交叉、混淆的“錯位”現象,該管的沒管好、沒有盡職盡責的“缺位”現象,甚至在某些領域出現的“空位”現象。(2)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說明政府應如何解決材料二中存在的問題?(7分)材料三: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求我們政府在改革與發展中必須從戰略管理的高度統籌改革與發展全局,全面推進改革,以全局視角對系統建設的各方面、各層次、各種要素進行統籌考慮。實現這種改革路線,就是要自上而下集中力量進行改革,協調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的關系,協調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等關系,為中國走向世界強國創造制度條件。(3)結合材料三,運用唯物辯證法聯系觀的有關知識,說明我國改革應當遵循的方法論原則。(6分)27、(14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三中全會提出的一個重大理論觀點。(1)結合材料一,文化創新,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分)A 4、C 5、A 6、D 7、D 8、C 9、D 10、B 11、A 12、B 13、A 14、B 15、B? 16、A 17、C 18、B 19、D 20、C 21、C 22、D 23、B 24、C 25、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三小題,50分)26、(1)①2002~,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均有較大幅度增長,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推動了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但城鄉居民收山東省章丘市屆高三一輪檢測政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989046.html
相關閱讀:14年高三政治一輪復習必修二練習題
黑龍江高三政治期中試題
14年高三必修政治同步訓練題政治生活
2012屆高考政治選擇題專項復習題
天津市薊縣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政治試題(掃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