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取丹心照汗青教案
[目標]
積累基礎知識;學習天祥的凜然正氣及強烈的愛國情懷;學習截取人物某段歷史表現其偉大人格及崇高品行的寫法。
[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在你們心目中,什么樣的人才稱得上英雄?(各抒已見)
為民族的生存而斗爭甚至犧牲的人是不是英雄?(是民族英雄)那么你能否列出一些民族英雄。(引導學生點出天祥)
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他不僅用生命譜就了一首壯烈的英雄史詩,更為后人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的佳句,傳誦千古。下面我們一起學習卞毓方為他寫的一曲贊歌——《留取丹心照汗青——天祥千秋祭》(板書題、作者)。
二、 基礎知識積累
我已經布置大家預習過這篇,我們學習的過程也是檢驗大家預習成果的過程。首先我們先檢驗一下大家的字詞積累情況。(出示投影)
給下列字詞注意
煌煌(huáng) 戕(qiāng)滅 葵藿(huò) 聒(guò)噪
戲謔(xuè) 縲(lěi)紲(xie) 攘(rǎng)袂(mèi) 夙(sù)昔
掌握下列熟語
黃鐘大呂:形容音樂、辭的正大與莊嚴。
筆走龍蛇:形容書法筆勢雄健活潑。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爛了的木頭。比喻腐朽勢力很容易打垮。
撒手锏:(也作殺手锏)比喻關鍵時刻使出的最拿手的本領。
三、 整體把握
本是卞毓方為天祥作的傳,我們可以通過這篇傳記了解天祥其人。下面我們一起分角色朗讀第二部分中元人勸降過程中的對話,從這些語言描寫中,看一看天祥是一個怎樣的人。(投影出示問題)
1、 先由兩位同學各扮演天祥和留夢炎讀中第44頁最后一段。
2、 分組朗讀阿合馬與天祥的對話(第46頁)
3、 齊讀孛羅勸降一節
由三到四位同學作出評價。
(是一位有著金錚錚鐵骨的民族英雄。堅守節操,忠肝義膽;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移。任憑元人威逼利誘,也絲毫不能動搖他對國家的忠貞。)
四、 探究學習
以上是我們對天祥的評價,那么作者對天祥又有什么樣的認識呢?中第二部分在描寫天祥與勸降者的對話之前,都有一番評價,請找出并說一說這些句子表現了作者怎樣的認識。
1、 誘降決無刀光劍影,卻能戕滅一個人的靈魂
總結:誘降并非想從肉體上將一個人殺死,而是殺死一個人的靈魂,誘降比殺頭的考驗更加嚴峻。南宋的左相投降了,南宋的皇帝也投降了,投降就可免一死,投降就可以享受榮華富貴,可是面對這些引誘,天祥頭也不低一下,可見他的偉大,他所做的并非尋常人能做得到。
2、 真的,你讓讓葵藿如何與狗尾巴草對話,你讓鐵石如何與穢土論堅?
誰是葵藿、鐵石?誰是狗尾巴草、穢土?
天祥——葵藿(對宋朝忠誠謁慕)、鐵石(堅貞不屈)
留夢炎——狗尾巴草(隨風搖擺,賣國求榮)、穢土(污穢不堪,遺臭萬年)
表明作者對天祥的崇敬,對留夢炎之流的鄙視與不齒。作者認識到天祥的忠貞品格是極其可貴的。
3、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在權力的高地,往往是那些敵對派別的首領,也就是對峙的雙峰,才更為了解,更為識得對方的價值。
一代政治家忽必烈一直努力地想要勸降,國為他十分了解天祥的可貴——他不單單是一個才子狀元,更是一代忠臣,一個不可多得的良臣。天祥的品格使得敵對的首領都為他傾心,他越是不降,忽必烈就越能認識他的可貴,也就越想盡辦法勸降。而天祥不為所動。
由這些可以看出,作都對天祥是持怎么樣的態度的?(高度肯定)
五、 天祥的使命
1、作者對天祥高度肯定,因為他面對元人的威逼利誘面色不改。那么既然他不愿歸降元人,有人勸他死他又沒有死,這是為什么?(學生瀏覽第一部分中最后一段后回答。)
——因為“他的使命還沒有結束!
2、他的使命是指什么?
——他的使命指的是復宋和創作《正氣歌》。看過他的《指南錄》就知道他曾經試過要逃,但最終又被抓,他活下無非就是想找機會逃出去,完成復宋的使命。創作《正氣歌》是其歷史使命,無法復宋,卻留下了一腔正氣在人間,激勵后人。
六、 體會
1.天祥沒有完成復宋的歷史使命,卻完成了《正氣歌》的創作。《正氣歌》是天祥在怎樣的處境之下創作的?
——囚禁中,求生不能,求逃不成的處境中,將要慷慨赴義的時候寫下的,表明心志的作品。
作者在寫天祥創作《正氣歌》的過程中寫道:“縱觀世界學史,最為悲壯、高亢的詩,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慘痛的漩渦里分娩。因為寫它的不是筆,是生命的孤注一擲。”請結合對《正氣歌》的認識,舉出中國詩史上一些例子談談你的體會。(分組討論)
(提示:歷史上有哪些悲壯高亢的詩的誕生情況是和天祥的《正氣歌》誕生情況相同,是在作者人生中最激烈、最慘痛的漩渦里創作出的?)
——屈原《離騷》,被放逐、面臨著國破家亡的狀況下。
杜甫《春望》,三吏三別。
陸游《示兒》
普希金《致大海》(囚禁)
譚嗣同《題猜猜獄中壁》“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李煜《虞美人》
李清照《聲聲慢》(夫死家亡國破)“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睂懕M凄涼。
出示投影:
“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孫子臏脖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小結:
許多傳世名作都是在作者遭受極度的苦厄之后創作出的。當然前提是他們有深厚的學功底。
大家自己有沒有這樣的感覺:當你遭受苦難、挫折或者委屈之后,特別有創作的欲望,并且寫出的字都是真情流露,寫得比平時好些呢?
由此可見,人生未必是一帆風順就好,人有時候必須得經歷磨難才能有所成就。所以當你遇上挫折的進修不必抱怨,想想天祥,想想那些飽經滄桑的詩人們,你會得到力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47799.html
相關閱讀:《別了,不列顛尼亞》學案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赤壁賦》教學設計
高一語文必修1作文輔導2
蒹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