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
一 目標
1、知識教育目標 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學史上的地位。理解和掌握中常見的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德育教育目標: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和掌握中常見的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難點:領會和學習本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三 知識鏈接
1、《左傳》其書及寫作背景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蹲髠鳌吠怀龅奶攸c就是善于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學價值。為后世敘事散樹立了典范!皞鳌币鉃樽⑨專蹲髠鳌窞榻o儒家經典《春秋》所作的注釋性字。《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與《公羊傳》、《谷粱傳》合稱“春秋三傳”。
本相關寫作背景見《名校聯盟》。
2、史書體例
①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如《史記》。
②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如《左傳》。
③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國策》。
④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⑤紀事本末體:以事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于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⑥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如《史記》。
3、中國古代紀年法
我們現在用的紀年方法,是公元紀年。這是現在世界上通行的紀年方法,它是以耶穌誕生這一年起算的。在我國古代,有兩種主要紀年方法。
一種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紀年。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叫貞觀,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這一年叫貞觀元年。明朝最后一個皇帝思宗(朱由儉)登基時年號為崇禎,思宗(即崇禎皇帝)自縊死亡的一年,是崇禎十六年。從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
另有一種比較科學的紀年法:干支紀年。
如“甲午風云”、“辛亥革命”,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稱,是由干支紀年法而的。
“干支”是天干與地支的合稱。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又稱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天干地支依次搭配組合,其方法是以天干的單數配地支的單數,天干的雙數配地支的雙數,從甲子始,至癸亥終,正好60年,這就是人們平時說的六十甲子。古人用這種方法紀年、紀月、紀日、紀時。
四 學習方法:朗讀法,討論法。
五 學習過程
(一)通讀全,把握情節
1、生概述本的故事。(1~2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師引導大家概述)
2、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語概括)
秦晉圍鄭、臨危受命、說退秦師、晉師撤離
(二)小組合作歸納字詞意義和用法。
1、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2)行李之往,共其乏困
(3)夫晉,何厭之有
(4)秦伯說,與鄭人盟
(5)失其所與,不知
2、詞類活用:
① 燭之武退秦師 ② 且貳于楚也
③ 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④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⑤ 越國以鄙遠 ⑥ 闕秦以利晉
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古今異義
①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義: 今義:
古義: 今義:
② 行李之往,共其乏困 古義: 今義:
③ 亦去之 古義: 今義:
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義: 今義:
4、言句式
  ① 以其無禮于晉 ( 介詞結構后置)    ②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介詞結構后置)
③ 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 判斷句。
⑤(燭之武)辭曰 省略句    ⑥敢以(之)煩執事 省略句
⑦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 省略句    ⑧(晉)許君焦、瑕 省略句
5、解釋每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歸納一詞多義 (重要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 (因為,連詞)  、诟乙詿﹫淌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谝箍P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 (表順承,連詞) 、艹瘽υO版焉。 (表轉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語氣助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么能) 、芮已芍猛潦 (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兼詞,于之)
(4)其
①行李之往,共其乏困 (代詞,指代“行李”)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代詞,指代“那事”)
③失其所與,不知 (代詞,自己的)  、芪崞溥也 (證據助詞,還是,表商量)
(5)之
①公從之 (代詞,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是寡人之過也 (的)
③行李之往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④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有何厭之)
(6)若
A、豈若吾鄉鄰之有是哉 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7)夫
A、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B、夫晉,何厭之有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8)微
A、魯直現左足,各微側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微斯人。吾誰與歸
答案:若 A.像 B.假若、如果 C.你
夫 A.成年男子 B.句首語氣詞,無實際意義 C.那,那個
微 A.稍微 B.如果、沒有 C.如果、沒有,如果不是
之 A.往,到 B.的 C.代秦軍
(三)翻譯句子
1、夫晉,何厭之有?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3、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4.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

5.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三)局部探究(學生分組思考討論)
1.第一段寫秦晉圍鄭,它是如何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及形勢?在全中起到什么作用?

2、第二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出使秦國的?

3、本人物對話簡潔,內容豐富,言者話中有話,你能說說他們的弦外之音嗎?
提示:“師必退”表現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滨r明地流露出對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后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于是,燭之武只得“許之”。
4.閱讀第三段,想想燭之武是怎樣一步步說服秦穆公的,其中哪點最關鍵?各小組設計一種游說秦穆公的方式,與比較哪種方式好些。

4.晉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你怎樣看待晉公的退兵理由?
探究學習:其實,“不仁”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兵攻鄭。“不知”才是實質!爸蓖ā爸恰,這個“智”,是理智,就是對現實情況的客觀分析,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以亂易整,不武”,勝負之數,難以意料。晉的退兵,說到底,也是一個“利”字起作用。
5.關于燭之武,書上的記載:正史上對他的記述除了《左傳》這些字外,別處似乎很難找到他的名字了!妒酚洝防镉泻唵蔚膸拙洌骸班嵤谷搜阅鹿薄ⅰ澳耸谷怂接谇亍、“乃間令使謂秦穆公”!叭恕薄笆埂倍质範T之武成了無名英雄!稏|周列國志》里說他“須發盡白,佝僂其身,躊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佚之狐對他的評價是:“口懸河漢,舌搖岳!睆钠浜蟮谋憩F看,此言不虛。
通過閱讀本,你覺得燭之武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你從他身上獲得怎樣的啟示?

6、本寫作上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1)伏筆與照應得當。
(2)情節波瀾起伏。大軍壓境(十萬火急)——佚之狐薦燭之武(一線生機)——燭之武發牢騷(波瀾)——鄭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轉機)——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議攻秦(出現危機)——晉公再曉之以理(一場虛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49342.html

相關閱讀:《赤壁賦》教學設計
高一語文必修1作文輔導2
蒹葭教案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別了,不列顛尼亞》學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