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這樣的觀點:一種認為在進行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的預設之前,應該至少有單元目標的預設,也就是說,每一單元的學習重難點不能集中在一篇課文中或每篇課文都涉及,而應該分散到每一篇課文能中,既相互呼應,又各有側重,最終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知識結構。另一種觀點認為,教材中有的篇目可以少上或不上,學生完全自學即可。這兩種做法都是為了相對減少教學內容的容量,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節奏和學生參與的時間。但是,第一種做法沒有把講讀課文和自讀課文區分開來,第二種做法又忽視了教材編排的科學性,如果按照這兩種做法來看,教材中又何苦要有自讀課文的一席之地呢?那么,如何使用好自讀課文呢?
事實上,單元目標的預設和分散講解確實必不可少,我認為,在講讀課文中,應該結合文本,從三到四個角度來講解同一類型文章的寫作和閱讀技巧,然后在自讀課文中加以運用,這樣既有知識點的積累,也有鑒賞力的訓練。《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選自語文教材第一模塊第三單元,本單元側重于寫人記事類文章,在前面的講讀課文的講解中,我已經初步培養起學生圈點勾畫的閱讀習慣,也講解了寫出人物個性的基本方法,因此,準備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中,以學生自學為先,以課堂交流為主,提高鑒賞水平。布置了相對應的預習作業:1、閱讀課文,找出有疑問的地方,劃出來,提出問題,并試著自己做一點回答。
2、結合課后練習一的范例,在文中做盡可能的圈點勾畫,寫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和很多自讀課文一樣,本文雖短小精悍,卻是言淺而意深,可供鑒賞學習的角度很多。從寫人記事的角度,從演講技巧的角度,從情感熏陶的角度,從品文品人的角度,都有很多可講之處。如果只是從中擇選一個角度來上,卻忽略了文本的多種閱讀角度和閱讀價值的實現。因此,結合文章的寫作中心“演講”和平時的課堂演講,我又設計了一個教學目標:感知演講的基本技能。這一目標滲透在教學過程中,又與上面的目標相平行,在構想中,是希望學生任意選擇角度進行討論交流,并不要求學生面面俱到。
這樣,自讀課文就成為學生閱讀的材料,而不只是教師講解的材料,既是資源共有,也是成果共享,既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又保證了學習的目的性。當然,既是自讀,在這一過程的實施中,有兩點就很重要:一要保證學生的預習是真正獨立的,而不是從教輔書上抄來的;二要促使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要帶著疑問來上課。我想,這才是自主學習的關鍵。當然,這對教師的要求就在無形中提高了,教師要盡可能透徹的預讀分析課文,要有很好的應變能力和課堂控制能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67527.html
相關閱讀:《別了,不列顛尼亞》學案
《赤壁賦》教學設計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蒹葭教案
高一語文必修1作文輔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