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誦青春
沁園春?長沙
【目標】
1.圍繞“青春”話題,從全篇著眼,深入探究作品中飽含的思想感情,通過活動體驗,加深對自我、對青春的思考與認識。
2.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闡發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感受,了解詩歌所體現的精神風貌與時代的關系。
【重難點】
把握本詞中所描述的景物特點及作者所抒發的情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內容】
一、導入
同學們剛剛結束了七天的軍訓,在軍訓期間,大家學會了吃苦耐勞,學會來克服困難,堅持到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青春作了最好的證明。七天中,大家紛紛拿起筆寫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記錄下軍訓中的種種感受,不僅僅接受了成長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禮,也吟誦了自己的青春。今天,大家回到了課堂上,讓我們也來看一看老一輩革命家又是怎樣吟誦自己的青春的。
二、背景簡介與解題
此詞作于1925年春天,是毛澤東在長沙橘子洲頭的記游之作,長沙是其故鄉,也是他初期革命活動的中心。在青少年時代,他曾在長沙度過長期的進德修業的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數度往返于此,長沙對其而言,具有深厚的感情。這首詞就是以這樣一個典型環境為背景,抒寫舊地重游,附近溯昔的激情壯志。詞人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三、文本理解
1.朗讀全詞,體會作者蘊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文本分析:詞的上闕寫景。作者舊地重游,先描繪了一幅“湘江秋景圖”:深秋時節,獨立橘子洲頭,望著滾滾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著。火紅的楓林,重重疊疊,碧透明澈的江面上,無數船只爭相競駛,魚兒在水中自由地游動,雄鷹在長空中奮力搏擊。隨著視角的變化,動景與靜景結合,遠景與近景交替,思路開闊,面對寒秋嚴霜萬物生機盎然、勃發的場面,詞人思緒萬端,由大自然的盛衰榮枯引出了“誰主沉浮”,表現出詩人豪邁的氣概及博大的胸懷。萬人皆悲的秋景,在作者眼中卻呈現出一種色彩斑斕、生機勃發的美,一種催人奮進,給人力量的美。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獨自一人佇立在已有寒意的秋風之中。點明了時間、地點和特定的環境。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竟自由。
——“看”是領字,一個“看”字,總領七句,領起了上闋美麗壯觀的湘江秋景。(領字,是詞學中的專用名詞。它只有一個字,常冠于一句或數句之上而又不斷開,誦讀時只作語音上的小小停頓,它主要由副詞和動詞充當。“一字逗”以下的幾句要一氣貫通,形成一個整體。)“萬”字寫出了山之多,“遍”字寫出了紅之廣,“層”字表現出樹林的重重疊疊,“染”字則活畫出岳麓山一帶的楓林,仿佛染成一樣的壯美景色!奥掏福亵礌幜鳌睂懙氖墙,“漫”字寫出了江水溢滿之狀,“透”字表現出江水碧綠清澈,“百”字寫舸之多,而一個“爭”字,則給碧綠無塵的江面增加了昂揚奮進的氣氛,活現出千帆競發,爭先恐后的熱烈場面!苞棑糸L空”用“擊”而不用“飛”,準確地形容了雄鷹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矯健勇猛的雄姿。“魚翔淺底”用“翔”而不用“游”,精當地把鳥不扇動翅膀地盤旋回飛的狀態,用來描寫游魚在水中自如輕快的神態,形象生動。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
——作者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
詞的下闕由景抒情,通過回憶,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產主義戰士雄姿英發的戰斗風貌和豪邁氣概,并藝術地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下闕集中描寫了主宰大地命運的青年革命家群像,正值青春年少,風采煥發,有火一樣的革命熱情,有敢于藐視一切反動派的氣魄。正是他們,主宰而且能夠主宰這個世界。他們有雄心,有才干,是民族的未來與希望。“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峰歲月稠。
——詩人從上片獨往舊地重游,自然引起對往昔生活的回憶。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恰:正值。此亦為領字,一個“恰”字,統領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的戰斗風貌和豪邁氣概。那時候,同學們正當青春年少,意氣風發,才華橫溢,激情奔放,敢說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對祖國大好河山,指點談論。經常在一起評論國家大事,寫出討惡揚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軍閥統治者看得如糞土一般。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中流:此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擊水:毛澤東同志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版大字本《毛主席詩詞十九首》的書眉上批注道:“擊水:游泳。那時初學,盛夏水漲,幾死者數。一群人終于堅持,直到隆冬,猶在江中。當時有一篇詩,都忘記了,只記得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中流擊水:中流擊楫,祖逖典故?鋸堈Z,謂游泳時掀起的波浪遏止住了江中快速行駛著的船舶。這里以設問句結尾,實際上是對“誰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四、整合小結
綜觀全詞,造像寫意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游人;借景抒情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詩人;深沉發問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哲人;懷人憶事時,我們看到的是一群戰士。
鑒賞方法:誦讀入境,抓關鍵詞句理清思路,整體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體會情感特征。
五、賞讀結束
放投影片毛澤東詩詞手跡,聽配樂朗誦帶。
請朗誦水平好的同學朗讀全詞,要求讀出感情。
六、作業
寫一篇關于《沁園春?長沙》的鑒賞文章,字數600字左右。
七、板書設計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
立——造像寫意——游人 獨立深思
看——借景抒情——詩人 關懷天下 悵
問——直抒胸臆——哲人 憶舊言志 攜
憶——懷人憶事——戰士 主宰沉浮 記
回目錄
致青年公民
教學目標
1.組織學生“理解”與“朗誦”作品,在理解、感受的基礎上朗誦,在朗誦揣摩的過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2.組織學生“理解”與“朗誦”作品,使學生準確把握作品內容、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感情傾向
教學重點
1.教學的重點是意義的構建與呈現,就是要通過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學生把文本與直接、間接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對文本產生富有“個人意義”的理解,并用自認為恰當的聲音形式來呈現這種理解。
2.分析《致青年公民》的內在情感旋律,把握詩作內容,加深理解,尋找傳達詩作思想情感的聲音形式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和背景
這是詩人郭小川1955至1956年以《致青年公民》為總題寫的七首組詩中的第一首,也是一首頗具號召力、影響力的政治抒情詩。這首詩最初發表在1955年10月《人民文學》上。1955年,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召開,詩人懷著強烈的革命責任感和火一般的戰斗激情,以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獻上了這首氣勢磅礴詩篇,號召和鼓勵青年積極呼應時代的召喚,投入火熱的斗爭,勇敢地挑起革命重擔,完成先輩未竟事業,為改造祖國的山河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原詩較長,選入教科書時作了刪節,主要刪除了與當時政治背景聯系較多的內容。二、讓學生誦讀
三、理解詩歌(由于本詩較為簡單,所以在教學時,可以通過多次誦讀體悟詩歌,內容分析簡略)
(1)第1節寫了什么?(第1節點明了題旨,指出青年人的身份,不應該再稱作“年輕人”,不僅因為“嬉游的童年”已經過去,更是因為已經成為“祖國的精壯的公民”,意味著青年人已不再是自然人,已經成為社會人,因而應該勇敢地擔負起祖國、社會賦予的歷史重任。)
(2)第2、3節寫了什么?(號召青年人“投入火熱的斗爭”,表明了全詩的主旨)
(3)第4至6節寫了什么?(詩人從未來、歷史、現實三維空間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主題。)
(4)最后一節寫了什么?(是全詩的結尾,從祖國和自我的角度提醒青年人明白:祖國和我們的命運息息相關,我們給祖國貢獻的越多,我們的生活也就越光輝越廣闊。在激越的情感中滲透了人文關懷,便于讀者接受。)
四、小結:
馮牧在《郭小川詩選?代序》中這樣高度評介郭小川的創作:“他的詩篇,他的歌,使我們看到了時代前進的腳步,使我們聽到了時代前進的聲音。” 這首詩,恰恰就是那晶瑩透亮的露珠,折射著時代的光輝。詩人以議論入詩,于感情洶涌中閃射出真理的光芒,使詩成為響亮的戰鼓,時代的號角,因而受到青年讀者廣泛熱烈的響應?梢哉f,化小我為大我,充滿強烈的革命責任感,洋溢著真摯的革命激情,這正是郭小川詩的靈魂所在。
在形式上,詩人采用了馬雅可夫斯基階梯詩的形式。詩句簡短有力,節奏鮮明,有如階梯一樣的詩行排列,造成了熱情奔放的氣勢。郭小川在《關于〈致青年公民〉的幾點說明》一文中曾解釋道:“我之所以采取這種所謂‘樓梯式’的排列方法,私心倒不是想搬馬雅可夫斯基的現成格式,恐怕主要是因為我不善于使用中國語言。為了表現稍許充沛一些的感情,我寫的句子總是老長老長的(短句子總覺得不夠勁),而如果把二十個字排成一行,那讀者(尤其是朗誦者)一定會感到難念。”采用“樓梯式”排列,使詩充滿了力度,增強了音樂性,形式和內容和諧統一。
當然,詩人當時正處于創作的爆發期,詩作在藝術上還不夠成熟,存在議論多于描繪,思想多于形象的缺陷。
五、作業:
(1)《學習與評價》;
(2)預習下課
六、板書:
內容:理解、質疑、層次感、情感
形式:標志、停頓、重音、拖音、姿勢、階梯詩
相信未來
教學大目標:
培養學生獨立賞析當代詩歌的能力
具體的目標:
學習體會本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體味本詩的韻味。
2.培養新詩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方法:
活動體驗法
注意問題:
讓學生參與活動與體驗。
教學過程設計
一、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相信未來》是永不絕望的詩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東魚臺人,1948年生,60年代開始詩歌寫作,他的詩,特別是早期作品廣泛傳誦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創作成就才得到公認,是一位成績巨大卻差點被埋沒的天才詩人。
但歷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詩,就像珍珠,越來越閃爍出燦爛的光芒!断嘈盼磥怼贰哆@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熱愛生命》《海洋三部曲》……這些寫于六、七十年代動蕩時期的詩篇,至今讀來,還是那么完美,那么讓人激動。在詩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態站在大風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時代良知和民間正直渴望的發言人,他以一個歌者的身份讓自己的詩歌在城市和鄉村之間春雷一般轟轟滾過,幾乎可以說是感動和溫暖了一代人。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命運卻遠不如一般人幸運:在那個動蕩的年代(1966—1969),詩人詩性的敏感和良知在與殘酷的現實的尖銳沖突中不勝重荷,精神一直處于崩潰的邊緣,1972年,在部隊當兵時,因強烈的精神刺激而導致精神分裂,從此后,食指陷入了長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進北京福利院。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中,食指依然以堅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寫作著。
食指用他的一生,為我們詮釋了四個字:相信未來。
2.寫作背景:
此詩寫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讀過這首詩后說:“這是一首灰色的詩,相信未來就是否定現在。”
二、課題導入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滅,人生最困頓的時候寫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難》,其中有兩句話體現了作者相信未來,誓為理想而奮爭的雄心壯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時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詩人用同樣的激情,寫下了《相信未來》的醒世之作。
三、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要求:聽課文錄音,明確每節的主要意思結構脈絡
明確:課文基本結構:
1—2節:惡勢力橫行,我們希望破滅,果實被竊 痛斥現實
第3節:面對著困難,我們信念更強,豪情更濃 表明信念
第4節:想信未來有人能夠看清歷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來
第5節:面對表層的創傷,繼續前進,任人評說
第6節:相信歷史會給中國的脊梁以公正的評價
第7節:點明題旨,發出召喚,為未來努力奮斗 決心戰斗
四、分析鑒賞,把握主旨
揣摩語言:
1.詩歌意象的運用:
問題:仔細閱讀1、2、5、6、四節,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詩歌意象,并體會這些意象所表達的意思。
明確:
第1節: 蜘蛛網——黑暗勢力 爐臺——產生希望的地方
灰燼的余煙——殘余的希望 美麗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節: 紫葡萄——希望的果實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淚
鮮花——收獲的果實
凝露的枯藤——沒有收獲但有孕育著新的希望
第4節: 腐爛的皮肉——創傷是表層的,困難是暫時的
第5節: 脊骨——能拯救中國命運的中國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
問題:分析第三節前三句的精妙之處和所表達的意思。
明確: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
搖曳著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
上面三個句子中,“手指”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手掌”與“那托住太陽的大!、“曙光”與“溫暖漂亮的筆桿”都是同謂關系。將手指比作涌向天邊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陽的大海,將筆桿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陽的大海;漂亮的筆桿是曙光。
全節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撥動筆桿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表現形式
反復手法的運用是本詩在表現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確:本詩的前三節,都用大致相同的語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來不變的信念,增強了詩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詩歌主旨。
五、討論交流,自由欣賞
注意:積極引導學生,使其掌握欣賞詩歌的基本方法:詩歌的語言表達形式,透過形式體悟內容。
六、組織朗讀,加深體驗
在理解詩文主旨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詩文,采取多種形式的誦讀方式,使學生進一步加深情感體驗。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七、學生質疑,師生交流
組織學生質難問疑,師生共同交流,以加強對本文的體驗與感悟。
八、板書
由詩而歌,走進詩人 相信未來 個性高尚
九、補充內容
食指詩二首:
1.世紀末的中國詩人
添加些我們無用的尸骨做干柴
經寒冬的狂風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幟迎風抖動
化苦難的生活為藝術的神奇
凈化被金錢異化了的靈魂
如此我便沒有虛度
自幼追求藝術的一生。
2.《熱愛生命》(1979)
也許我瘦弱的身軀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運的前程
那請在凄風苦雨中聽我的聲音
仍在反復地低語:熱愛生命
也許經過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還要平靜
那請到墓地尋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著:熱愛生命
我下決心:用痛苦來做法碼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為天平
我要稱出一個人生命的價值
要后代以我為榜樣:熱愛生命
的確,我十分珍愛屬于我的
那條彎彎曲曲的荒草野徑
正是通過這條曲折的小路
我才認識到如此艱辛的人生
我流浪兒般的赤著雙腳走來
深感到途程上頑石棱角的堅硬
再加上那一叢叢攔路的荊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著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風雪中的饑餓寒冷
和夏天毒日頭烈火一般的灼熱
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絲溫情
但我有著向惡勢力挑戰的個性
雖是縷經挫折,我絕不輕從
我能頑強地生活著,活到現在
就在于: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六月,我們看海去
教學目標
1.組織學生“理解”與“朗誦”作品,在理解、感受的基礎上朗誦,在朗誦揣摩的過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2.組織學生“理解”與“朗誦”作品,使學生準確把握作品內容、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感情傾向
教學重點
1.教學的重點是意義的構建與呈現,就是要通過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學生把文本與直接、間接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對文本產生富有“個人意義”的理解,并用自認為恰當的聲音形式來呈現這種理解。
2.《六月,我們看海去》的內在情感旋律,把握詩作內容,加深理解,尋找傳達詩作思想情感的聲音形式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和背景
潘洗塵是中國20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朦朧詩之后的新生代詩人,作品不多,但卻因其獨有的詩風格外引人注目!读拢覀兛春Hァ肥桥讼磯m的代表作,我們能在其鮮明的詩歌節奏里看到詩人及那個時代一代青年的內心世界。
二、體味詩的思想內容
(1)哪些語句借助“聽覺想象”體會出青春的活力?詩歌一開始,“看海去看海去沒有駝鈴我們也要去遠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們的身上和臉上”,鮮明的節奏下我們仿佛聽到了一群年青人喧鬧的聲響和響亮的歌唱,仿佛真地看到了一群朝氣蓬勃的青年雀躍著向大海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們的身上和臉上。接著讀下去,“我們一群群五顏六色風風火火我們年輕/精力旺盛總喜歡一天到晚歡歡樂樂匆匆忙忙/像一臺機械迂回于教室書館我們和知識苦戀”,同樣借助“聽覺想象”,我們感到了強烈的生命活力,詩歌的節奏把我們引向了對青春情不自禁的贊美,“風風火火”、“五顏六色”、“匆匆忙忙”、“歡歡樂樂”“教室書館”、“我們和知識苦戀”是典型的青春特征,是青春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見證。這種青春的活力在全詩中無外不在,在誦讀的過程中要仔細體會。再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們看海去/我們要枕著沙灘也讓沙灘多情地撫摸我們赤裸的情感”,“讓那海天無邊的蒼茫回映我們心靈的空曠/揀拾一顆顆不知是丟失還是扔掉的貝殼我們高高興興/再把它們一顆顆串起我們閃光的向往”。
(2)哪些語句能強烈地感覺到年輕人的自信?風撩起我們的長發像一曲《藍色多瑙河》飄飄蕩蕩/我們我們我們相信自己的腳步就像相信天空啊”,“我們是一群東奔西闖狂妄自信的探險家啊/我們總以為生下來就經受過考驗經受過風霜/長大了不信神不信鬼不相信我們有太多的幼稚”,等等,在這些詩句里,我們能感受到一群青春男孩女孩的強烈自信。
(3)哪些語句能強烈地感覺青春所富有的探索精神?看海去看海去沒有駝鈴我們也要去遠方”,“盡管生長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響/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們看海去”,“我們我們我們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標軸上/六月是我們的季節很久我們就期待我們期待了很久/看海去看海去沒有駝鈴我們也要去遠方”。
三、體味詩的藝術技巧
這首詩歌有一種強烈的音樂感,這種音樂感源于詩歌的兩種節奏。一種節奏是詩歌的押韻和語言的聲調,全詩多是省略標點的長句,但讀之并不費力,原因就是詩句中有自然而成的韻律感。另一種節奏主要是詩行中重復與變化相交錯的詞語來顯示,重復與變化,組合成一種情感的旋律。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們看海去”,“六月是我們的季節很久我們就期待我們期待了很久”。語言組合巧妙。本詩語言巧妙的組合使得詩意濃郁而悠遠。如將“長發”的飄蕩與《藍色多瑙河》的樂曲組接在一起,將“看海去”與“沒有駝鈴”組接在一起,將“眺望遠方”與眺望“六月”組接在一起,等等,使得詩歌自然生出一種韻外之旨。青年人對自己力量的確信,他們不安于現狀的探索精神,以及風風火火的神態、略帶狂妄的激情,都能從透明的語言中感受到。
四、小結
這些體現了青年人蓬勃的活力、對自己力量的確信和無限探索精神的詩句都是在一種鮮明的節奏里表現了出來,讓我們在誦讀之余似乎看到一群歡呼雀躍的青年向遙遠的大海跑去,去探險,去接受驚濤駭浪的洗禮,讓青春的情感在海水中凈化,讓青春的思想在風浪中成熟。在這里,“六月”就不再單純是一個季節而成了生命的青春驛站,“看海去”也就一種探索的時代意義。詩人沒有靜止地刻畫,而是在一種節奏里,在流動的生活畫面中向我們表達了青春激情的背后還承載著一代青年人的靈魂寫照
五、作業:
(1)《學習與評價》;
(2)預習下課
板書
活力、自信、探索 節奏強烈、天然韻律、語言交錯
體悟人生
十八歲和其他
[教學目標]
品讀文章真誠、感人的語言,體會重點語句的意思。
體驗青春美好和父母艱辛,重視主動和父母交流溝通。
[教學重點]
創設適宜氣氛,促進學生探討,自主體悟青春及與父母溝通的意義和技巧。
[教學難點]
自主體悟課文主旨對現實的指導意義。
[課時] 1課時
[授課過程]
十七八歲是個什么概念?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這個年齡的孩子充滿了獨立的意識和反叛的渴望。在這樣的年齡,人變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對父母的教育有時表現出強烈的反感和不以為然,好幻想,喜歡沖動,對一切事物充滿了好奇。
如何與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溝通,怎樣讓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有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成長心智?臺灣作家楊子以自身的感受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提供了一種操作交流的平臺。
平等,對話,理解,這是打通兩代人之間隔閡的最好方式。父母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成長的關愛完全可以不用我們一般人慣用的強制約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達出自己的那種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愛呢?楊子在這篇文章中告訴我們,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對孩子的愛。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這份讓人感動一生的愛意?同樣,也需要理解與尊重,也需要對話與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學會對父母感恩。
全文分為四個部分。每個小標題是一個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概寫十八年的時光流逝,在孩子十八歲生日到來的時候表達了自己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欣慰,把愛與理解表達得淋漓盡致。
第1段作者把十八年的光陰感同于昨天和今天的區別,實際上是父母之愛最真切地表露。但在字里行間,作者并沒有把自己的這份父母之愛當作功績來敘述,而是在與孩子的對話里不經意地流露出來,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作者對孩子的那種理解與尊重。
第2段延襲了這種寫法,“我不知道我對你的愛,十八年來是否雜夾有一些不經心的、任性的以及成人對孩子不夠了解的責備”,“東東,假如人生能夠重來一次,我真會情愿溺愛你的”,這些話是愛與理解的集中體現。
第3、4段寫自己面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欣慰和開懷,以一個至友的身份祝賀孩子十八歲生日。
第二部分,寫兩代人的矛盾與沖突,主張父子之間以理解和交流增進了解。
這一部分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層是向孩子指出在兩代人的沖突中,許多做父母的“錯”依然是出于對子女的關懷;二層為孩子分析在兩代人的矛盾中,一部分是父母的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下一代對父母經驗的無條件否定,并以自身的經歷談到當年自己盲目反抗母愛今日悔之莫及的感受;三層告訴孩子,兩代人之間可能都會犯些錯誤,重要的是相互理解與尊重,是“父與子”之間不斷地交流與了解。
第三部分,對孩子談讀書的苦與樂,在理解與尊重的前提下向孩子提出讀書的建議。
這一部分作者為孩子談讀書,實際上也是談人生。在孩子面臨大專聯考而深感讀書之苦時,作者以自己對讀書的理解表達了對孩子的同情,同時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即“我”雖然同情你的讀書之苦,但“我”不能不鼓勵和要求你,甚至鞭策你盡力去爭取這一場殘酷升學競爭的勝利,只有今天忍受了讀書之苦,你才有可能在未來的學問海洋中其樂融融。但這樣的要求不是一種強制和命令,而是一種同情基礎上的勸說。作者說,你們處在一個“憎厭的讀書環境”里,“我”當年讀書的“閑趣”是當前為考試、升學煩惱緊張的你們所難以想像的。這些內容都是作者對孩子充分理解與尊重的體現。
第四部分,作者規勸自己的孩子珍惜青春的大好時光,永遠保持一顆赤子之心,讓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滿快樂,讓自己的青春之夢充滿陽光。
這一部分作者仍然以尊重的口吻和商量的語氣與孩子展開對話。以自己青春時的夢想與人到中年時的感觸勸戒孩子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并在文章的最后再一次表達自己面對孩子成長時的快樂,勉勵孩子惜時如金。
小標題的運用。十八歲的青春有許多內容可寫,如何安排文章結構很重要。作者把一個非常復雜的命題化為了四個小標題,包含了成長的喜悅、兩代人的沖突、讀書的苦樂和珍惜青春時光。盡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內容,但小標題的運用的確表現了非常清晰的寫作思路。
談話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別,作者用一種談話般的形式讓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這種行文遠離了板起面孔的說教,容易讓人產生親近感,文字本身與閱讀者容易化為一體,在對話中讓閱讀者受到了心靈的感化。
語言樸素、真摯。談話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語言的樸素與真摯,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過的生活語言把父母之愛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讓人讀后無法不為之動容。
[作業] 完成試卷《十八歲和其他》
[板書]
自我反省
主動溝通
父母知己
讀書最樂
回目錄
我的四季
[教學目標]
品味語言,體會文章理性與激情交融的寫作特色。
自主閱讀,理解文意,結合個人生活實際思考、體悟生命真諦。
[教學重點]
通過自主閱讀體悟人生。
[教學難點]
用自己的生活經歷解讀文章,提高討論質量,提高語文素養。
[課時安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1611.html
相關閱讀:《別了,不列顛尼亞》學案
蒹葭教案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赤壁賦》教學設計
高一語文必修1作文輔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