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新世紀文學創作中,以“鄉下人進城”為主題的小說成為一股引人注目的潮流,引人深思。
②“鄉下人進城”敘述與現代化之間不可分割的多重指涉,使它得以成為中國當下現代化語境的一個隱喻,其由三部分構成:“鄉下人”、“城”、“進”!班l下人”是一種身份,除了與鄉土之間的“在鄉”聯系以外,很大程度是由城里人賦予的命名。鄉下人進入現代都市以后幾乎成了一種新的族裔,其低下的社會地位與在城鄉意識形態框架中的被歧視身份都讓他們困窘!俺恰苯^不只是一個空間標志,迅急發展的中國社會正在日益地把原來在城的市民塑造成為“消費者”,原先在鄉的人們天然地比在城的人們距離現代化遠得多,他們入城后獲得的身份暫時性地被定義為“民工”。“進”是一個有方向性行走的動作,鄉下人進城了,可是現實生活的經驗在提示著:他們只是去了“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城”中的“現代化”神話召喚著鄉下人“進”,可是他們的資本、受教育、擇業能力的先天不足往往讓他們的生活質量在“退”。
③我們的社會、時代、經濟、文明都正在經歷從農業向工業的轉變,數千年歷史的農業中國正在崛起、轉變為現代工業國家,但是鄉下人很少能夠直接轉變成為在工業社會、經濟、文明中占據地位的人。鄉下人一時根本無法把自己變為城市公民,也難以接受乃至養成后現代文明的消費習慣,F代化的城市生活非但不能給予鄉下人與城里人相當的物質內容,反而更多的是給他們以文化意識的壓迫。鄉下人只是進入到城市的邊緣生活中,他們一定程度上就是不平衡、不協調的當下中國的現代化表征。鄉下人都市邊緣生活的空間主要表現是:垃圾生活,雜工生活,民工生活,小買賣生活等。其中的“垃圾生活”就其真實層面而言是概括了一部分鄉下人在都市里的生活,鄉下人往往在城市擔負著清除垃圾的重任,大量的都市人生活產生的垃圾是靠鄉下人來處理;同是它也是一個具有象征意味的喻象。
④走入現代城市的中國大陸農民保持著對鄉土的記憶,它支撐著鄉下人在異己的都市中生存。這種記憶讓鄉下人保持著對鄉土社會的倫理認同,也更加深了他們在都市中的無奈感。這種記憶的情感表達,是他們對留在那片土地上的親人的依戀與掙脫的矛盾態度,是他們對都市人的歧視的憤怒,是他們對都市中的他者身份固執與自卑的雙重性。
⑤鄉下人雖然進了城,城市卻不屬于他們。他們沒有物質資本,除了自然的勞力與身體,記憶就是他們的資本。城里沒有屬于鄉下人的景觀記憶,城市里的一切紀念性建筑與文化儀式都與鄉下人的經驗世界漠不相關。鄉下人記憶是一種經驗記憶,往深處說是一種生命記憶;而都市人的記憶則是一種文化記憶。前者構成一種恒定的生活方式與態度,終生難以忘卻。城里人的記憶則被不斷變化的文化潮流與時尚改變,他們擁有物質文化的記憶,城里人用物質記憶達到懷舊的目的,他們在用“老房子”、“老字號”、“老街”的記憶來表述對漸逝文化的留念時,也在享受著現代都市帶來的更為舒適愜意的物質生活。鄉下人的記憶則提醒他們自身:都市物質文化不屬于自己,盡管進城以后的生活可能給予他們鄉土與時尚的混合經驗。
(選自《鄉下人的記憶與城市的沖突》,有刪改)
“鄉下人進城”閱讀答案
3.對“都市物質文化”不屬于進城的鄉下人的原因,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因為他們的資本、受教育、擇業能力先天不足,進城后多從事較低層次的工作。
B.因為他們除了自然的勞力與身體沒有其他物質資本,很難養成城市人的消費習慣。
C.因為他們很少能夠直接轉變成為在工業社會、經濟文明中占據地位的人,現代化的城市生活不能給予他們與城里人相當的物質內容。
D.因為他們對留在故鄉土地上的親人的依戀的態度,使得他們難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都市人。
【答案】D.
【解析】“對留在故鄉土地上的親人的依戀的態度”不屬于原因。)
4. 第③段中提到了鄉下人的“垃圾生活”,請概括“垃圾生活”的真實層面和象征意味各指什么?(3分)
真實層面是 。(1分)
象征意味是 。(2分)
【答案】真實層面是指:鄉下人在城市以清除垃圾或撿拾垃圾來謀生的生活。
象征意味是:鄉下人在城市過著的物質水平低下、社會地位卑微、體力勞動強度大的生活。
“鄉下人進城”閱讀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076434.html
相關閱讀:青衣花旦閱讀答案
干干凈凈的傅雷閱讀答案
《落葉》同步練習題答案
《音樂之聲》閱讀答案
最好的老師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