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
韓
愈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人也。求其所以為舜者,責于己曰:“
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聞古之人有周公者,其為人也,多才與藝人也。求其所以為周公者,責于己曰:“
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無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無及焉。是人也,乃曰:“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責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
彼人也,能有是,是足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為藝人矣。”
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
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
能善是,是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輕以約乎?
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詳,故人難于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
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
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內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 “
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彼雖善是,其用不足稱也。”
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是不亦責于人者已詳乎?夫是之謂不以眾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見其尊己也。
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嘗試之矣。嘗試語于眾曰:“
某良士,某良士。”
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嘗語于眾曰:“
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說于言,懦者必說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嗚呼!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
將有作于上者,得吾說而存之,其國家可幾而理歟!
9
.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
.原毀
原:推究,探求
B
.其責己也重以周
重:嚴格
C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喝秉c
D
.得吾說而存之
存:保存
10
.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表明與“
毀”
有關的一項是(3
分)
①
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②
我善是,是亦足矣
③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 ④
舉其一,不計其十
⑤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⑥
不若是,強者必說于言,懦者必說于色也
A
.①②④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⑤⑥
11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
.從全文的思路來看,先以古之君子為例,正面說理,后以今之君子為證,反面說理,再進而分析“
毀”
的原因、危害,最后是作者的殷切希望。
B
.古之君子,總是把自己看成舜、周公這樣的人,他們認為只有這樣一個人才能“
名譽之光,道德之行”
。
C
.作者對當時社會“
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
很是憂慮,因為這不僅關系到“
士之處世,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
的問題,而且還會影響到國家的治理問題。
D
.作者曾經以稱贊某人和批評某人為試驗,結果讓他很是失望:人們評價一個人不是以實事求是為原則,而是以此人跟自己的關系和利益為標準。
12
.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9
分)
(1
)求其所以為舜。(3
分)
(2
)詳,故人難于為善;廉,故自取也少。(3
分)
(3
)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3
分)
13
.請用斜線(/
)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斷句不超過6
處)(3
分)
子張曰:“
異 乎 吾 所 聞 君 子 尊 賢 而 容 眾 嘉 善 而 矜 不 能 我 之 大 賢 與 于 人何 所 不容我 之 不 賢 與 人 將 拒 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084136.html
相關閱讀:《蘇軾私識范仲淹》閱讀及答案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閱讀答案(附翻譯)
“半野園者,故相國陳公說巖先生之別墅也”閱讀答案(附翻譯)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杜甫》閱讀答案
《贈賣松人》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