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人怎樣才能變成君子(23分)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②過去有不少人把學而時習之理解為學了一點新內容就抓緊復習,實在是曲解了圣人論學之意?鬃诱搶W,是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既注重對兒童心性與人格的培養,又重視教學為人之道。中國古代的教學是按照人的成長規律來分布教學內容,各個階段的學習要點各有側重:灑掃應對、待人接物;句讀標點,文字訓詁;講習經典,大道真理。習字的繁體寫作?,意為小鳥在太陽下振動翅膀,反復學飛。所以學而時習之就是要求把所學到的知識、技能、智慧和真理貫徹到自己的生活之中,使自己的知識結構、人格修煉、社會認識不斷得到完善。古人云: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讀書,是學習的重要途徑。我們讀書時一定要注意從中汲取作品的精華,而不要總是挑作者的毛病以顯示自己高明。徐復觀當年身著國民黨少將軍服,前去拜訪儒學大師熊十力請求指點。當被要求熟讀王船山的《讀通鑒論》時,他表示先前已經讀過,但還是又讀了一遍。再見熊十力時就竹筒倒芝麻般說出他不同意作者的許多觀點,結果換來一頓怒斥:你這個東西,怎么會讀得進書!讀書是要看出它的好處,再批評它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你這樣讀書,真太沒有出息!徐復觀恍然大悟,自認為這對于我是起死回生的一罵。正是這一罵,才將他罵成一位著作等身的一代儒學大師。英國哲學家培根也告誡過我們: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如果總是看不到對方的好處,不能使自己從中受益,自己就會一直停留在某個水平而不能提高。
③學友、朋友之間的學術討論,是促進學識的有效手段。如果真有志向、趣味情投意合的同門學友(甚至是網友)從遠方來和你切磋學問,暢敘友情,對床夜雨,抵足而眠,用時髦的話講,這本身不也是一件很high的事嗎?有的人眼睛只盯著考試成績,拼得你死我活。殊不知,老師教誨、同學切磋、個人研修乃是人生成長進程中必不可少的三套馬車。
④當學行達到一定高度之時,必須正確面對孤獨的處境。古訓云:木秀于林,風必催之;行高于眾,人必毀之。因為有獨特的個性和高遠的識見,這種人必然不為當時社會和同時代人所容,所以內心常有一種難以排遣的孤獨。司湯達在世時不為同時代人欣賞;貝多芬的幾部鋼琴奏鳴曲超越時空,是為未來世紀的聽眾而創作;愛因斯坦一生患有嚴重的孤獨癥;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道出了孤獨的悲愴。在不為世人理解的情況下會做出何等舉動,這是考量一個人修養水平的重要砝碼。大人要有大量,笑對滄桑,寵辱不驚,人不知而不慍才是君子風范,而不能整天要么珠淚暗垂,悲悲戚戚,要么孤芳自賞,怨天尤人。
⑤《論語》構筑了一個由君子小人組成的二元對立世界,也著力刻畫了一個光輝燦爛的君子形象。本章敘述的就是由小人(平民)到君子的修練歷程。
20、作者認為學而時習之應該理解為
(3分)
21、縱觀全文,作者認為小人怎樣才能變成君子?
(5分)
22、如何理解第④段在不為世人理解的情況下會做出何等舉動,這是考量一個人修養水平的重要砝碼?
(5分)
23、第②中加點的不斷一詞能否去掉?為什么?
(5分)
24、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作者則引用培根的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你認為兩種說法矛盾么?
(5分)
參考答案:
20、(3分)把所學到的知識、技能、智慧和真理貫徹到自己的生活之中,使自己的知識結構、人格修煉、社會認識不斷得到完善。
21、(5分)認真讀書學習,注意汲取作品中的精華;注意與學友、朋友之間的學術討論;正確面對孤獨的處境;能把所學的東西貫徹自己的生活中,使自己的各方面都得到不斷完善。
22、(5分)面對孤獨,大人有大量,笑對滄桑,寵辱不驚;反之,珠淚暗垂,悲悲戚戚,或孤芳自賞,怨天尤人,則是小人所為。
23、(5分)不能;不斷一詞表示知識結構、人格修煉、社會認識等的完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去掉之后就變為一次性完成的了,這與實際不符。
24、(5分)孟子與培根所說的并不矛盾。我們閱讀書籍,首先應注意從中汲取精華,消化營養;在此基礎上才能不盲從作者,對書中確實存在的問題,仔細辨別,認真分析,有所揚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252158.html
相關閱讀:《落葉》同步練習題答案
青衣花旦閱讀答案
最好的老師閱讀答案
《音樂之聲》閱讀答案
干干凈凈的傅雷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