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合作學習;影響因素;有效策略
《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也把培養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作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由此可見,國家決策部門對于合作學習給以高度的重視。
小組合作學習”之所以受到重視,并積極推廣,是因其具有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氛圍,創造了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環境,在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以及形成學生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靶〗M合作學習( 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新型教學組織形式。所謂合作學習,就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目標與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的基本做法是:依其任務類型或學生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性別等方面的差異將學生組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每組3--6人),創設一種只有小組成功小組成員才能達到個人目標的情境,即小組成員不僅要努力爭取個人目標的實現,更要幫助小組同伴實現目標?偟恼f來,合作學習是對班級學習方式的補充和改進,它強調以集體授課為基礎,以合作學習小組活動為主體形式,力求體現集體性與個體性的統一。
但值得注意的是,“小組合作學習” 在國外已有著幾十年開發與研究的歷史,并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而在我國對合作學習的開發和研究尚屬起步階段,是新生事物。因此,目前有相當一部分教師由于對其內涵了解不夠,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實際操作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難免存在著重形式、缺實效的現象。那么,到底影響“小組合作學習”實效性的是哪些因素?如何有效增強“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本文嘗試分析如下:
一.影響“小組合作學習”實效性的主要因素
1.教師方面的因素:
(1)教師沒有真正領會“小組合作學習”的內涵。目前教師們普遍采用的一種辦法是利用小組的形式開展“合作學習”。即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坐在一起,布置幾個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匯報一下學習結果就算完成任務。實際上,這種所謂“小組合作學習”,仍停留在傳統的“小組議論”的層面上。操作者沒有意識到僅讓學生在距離上靠近,不一定能促進學生認知和情感的變化。這說明:教師沒有真正領會“小組合作學習”的內涵和實質。合作學習不等于簡單的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進行討論。而是應該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團隊精神,逐漸形成一種合作學習的精神和意識,從而獲得有效的合作學習。
(2)教師缺乏指導“小組合作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是總體設計師,又是主要組織者。教師必須對合作學習進行精心設計,從學生分析、目標設置、分組策略、任務選擇到教學過程的設計與評估等都要進行全盤考慮,同時要事先讓學生知道所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去搜集資料,提前思考,使學生對問題有一定的獨立見解;除此之外,在實際操作中,教師還必須給予及時、適度的組織和調控,以保證“小組合作學習”順利進行。然而,現實中有相當部分教師在實踐操作中顯得很茫然,缺乏小組合作教學的知識和技能。例如有的教師苛求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廣泛參與,只要有問題,不管合適與否,就讓學生合作討論;有的教師則經常采取隨機分組的方法,很少考慮每個小組各成員的學習、能力、性別等個體差異的均衡搭配;還有的教師片面追求形式,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思考和討論的時間,學生還沒有進入合作學習的狀態,教師就要求結束等等。上述這些狀況都無法讓學生明白什么叫相互配合,分不清什么是共同任務中的分工和個人責任。小組合作表面上轟轟烈烈,學生發言七嘴八舌,實際上只是東拉西扯,甚至嬉鬧說笑,缺乏實效。
(3)教師的評價沒有走出選拔甄別的誤區。教師是“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機制的主要制定者和引導者。建立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機制是為了不斷調整小組成員的各種行為和活動規范,引導小組成員向更有利的方向發展。但我們在實踐中常常看到: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評價用的是“團體目標評價”,即根據預定的目標,對每個小組的總結發言或作業(調查報告、小論文等)打上一個團體分數!皥F體目標評價”造成了如下問題:一是教師是唯一的裁判者,評價主體單一。二是評價內容缺乏“人文”思想。三是評價只著眼于小組整體,沒有關注學生個體反應。四是評價重結果、輕過程。由此可見,這種“團體目標評價”把優秀的成績給予某個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也就是極少數學生,從而使得評價“穿新鞋、走老路”,又成了選拔甄別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只有少數學生能夠獲得鼓勵,體驗成功的快樂,大多數學生都成為失敗者。
2.學生方面的因素:
(1)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程度不均衡。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的參與程度不均衡,個別學生頻頻發言,大部分學生默默無聞、一聲不響,成為“多余人”,這種少數人學習,多數人游離于學習過程之外的“小組合作學習”,根本不能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也達不到共同發展的要求,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而造成的原因主要是:①部分學生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及情感體驗等因素不能很好的與別人交流,有較強的膽怯,羞澀心理而以旁觀者的身份自居;②目前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自私心理嚴重,自我為中心,普遍缺乏合作意識和機會;③學生的個人職責不明確;④有些學生不愿意當眾暴露自己的思想。
(2)學生缺乏合作學習的技能技巧。如果教師在進行小組合作之前沒有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培訓,沒有激發學生合作的意識使學生領會基本的合作規則,有的學生就會不知道怎樣才能與其他人進行有效的合作,例如不知道怎樣建立信任、如何正確清晰地與其他成員交流、如何解決沖突等等。這時學生相互之間就顯得生疏,他們不會意識到合作學習將帶給他們帶來的好處,結果導致“小組合作學習”低效。
(3)學生缺乏自制力,不專心,易受干擾。有的學生自制力不強,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愛跑題,講一些與主題無關的話題,或過于喧鬧,影響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
二.如何有效增強“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筆者認為,在正確理解和把握“小組合作學習”基本理論內涵和特征的前提下,針對以上影響因素應采取以下有效策略:
1、科學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學習小組的組建是合作學習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組建學習小組,教師要對學生的分組進行認真研究設計,使各個小組總體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證各小組開展公平競爭。小組一般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由4~6人組成;分組時不僅要求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出發,而且在構成上要求小組成員在性別、個性特征、才能傾向、學習水平、家庭背景、社會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異,以便學習時發揮各自的特長和優勢。小組建成后,還必須要求每個小組中的成員相互友愛,坦誠相見、民主平等,體現小組的團體力量和精神。
2、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和責任分工。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責任分工是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要素。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各成員應有明確的合作學習目標和具體的責任分工。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才能使小組成員全員參與,并明白各自應該承擔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務,使合作學習有序又有效地進行。在這里,值得提醒的是:“小組合作學習”目標是小組成員共同確立的學習目標,是小組成員共同努力的方向。這就要求小組成員不僅要努力爭取個人目標的實現,更要分工協作,幫助小組其他成員共同達到預期的合作學習目標。
3、培養小組成員團隊意識和合作技能。培養小組成員團隊意識和合作技能是“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順利開展的重點。合作學習不是一種個人的學習行為,而是一種集體行為,為了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需要每個成員具有足夠的團隊意識和合作技能。即:小組成員之間必須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經常進行有效地溝通;成員們不僅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要為所在小組中其他同學的學習負責,要互相幫助和支持,形成強烈的集體責任感,并妥善解決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建設起一種融洽、友愛的親密伙伴關系。培養小組成員的團隊意識和合作技能主要包括:互相信任、團結互助的意識和技能;主動表達自己見解的意識和技能;學會小組討論的意識和技能;尊重別人發言的意識和技能;以友好方式對待爭議的意識和技能。
4、建立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機制。合理的評價機制是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發揮每個成員的最大潛力,實現共同目標和個人目標的辯證統一,應該建立一種促進學生作出個人努力并且小組內成員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約機制。這種良性制約機制主要是合理的評價機制。合理的評價機制能夠將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對小組集體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合作學習的價值和意義,并更加關注合作學習的過程。評價機制包括以下幾類:
(1)定期評價小組共同學習的情況,檢查小組功能發揮的程度,以便學生了解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讓他們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合作學習的方式。
(2)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參與程度、團結合作、完成任務、學習效果等指標進行評價各組學習行為和效果,讓學生認識到小組合作成員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只有每個成員的共同參與才是合作學習所要實現的目標。
(3)教師進一步反思自己的引導、調控和組織能力,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以保證在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的同時,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團隊合作,提高學生自我表現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自尊心以及一定的社交能力,真正發揮“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的優勢和價值。
總之,合作學習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它可以避免傳統教學片面強調教師權威,使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應付?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復之中。合作學習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氛圍,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是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我們應當科學地理解合作學習的基本含義和理論基礎,把握它的精神實質,并切實地運用于當前的課程與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1〕趙淑清.合作學習的教學實踐與體會[J].教學與管理,1999(9)
〔2〕曾琦.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J].學科教育,2000(6)
〔3〕王坦.論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4〕鄭金洲.基于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改革[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220947.html
相關閱讀:怎樣才能使英語成績提高
高考英語綱外詞匯必備(01)
高中英語專項訓練:單詞拼寫
英語口語練習小經驗分享
高中英語課外讀物:清甜爽口的檸檬粟米蛋糕_課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