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中國土地上的語言奇跡
面對如此殘酷的傷痛記憶,莫言并沒有使自己的小說變成“
傷痕文學”
,而是一種充滿了民間性的“
歡樂文學”
。
我至今還記得,當初讀到莫言的《歡樂》《糧食》《天堂蒜薹之歌》等小說時的情境。饑荒的代,一位農婦偷偷將生產隊的豆子完整地吞進肚子,回家后再將豆子嘔吐出來,喂給饑餓的孩子和瀕死的婆婆,自己“
死蛇一樣躺在草上,幸福地看著他們圍著瓦盆搶食”
。
讀到這里,我的確忍不住要流眼淚,接下來的情節卻讓我忍俊不禁:農婦的“
血罵”
鋪天蓋地,將自己和辱罵的對象一起貶低為畜生和肉體器官,一股戲謔的民間語言的風暴撲面而來。當我正準備哈哈大笑起來的時候,天堂鄉的盲歌手張扣的歌聲又響了起來:“
鄉親們種蒜薹發家致富/惹惱了一大群紅眼虎狼/收稅的派捐的成群結對/欺壓得眾百姓哭爹叫娘……”
是這些充滿傷痛的底層經驗,充滿民間智慧的敘事語言,充滿想象力的敘事風格,刺激我寫下了《文學與民間性??
莫言小說里的中國經驗》那篇長文。
我不認為莫言是什么“
魔幻現實主義”
,他筆下的中國鄉村世界是那么真實,真實得極端殘酷。我也不認為他的語言有什么“
狂歡化”
的特點,他的語言是悲傷的土地中蹦出來的帶著泥土腐味的語言。如果說他具有“
民間”
色彩的話,那也是中國特色的民間,而不是巴赫金筆下的中世紀歐洲的民間。莫言的小說敘事,是中國土地上的語言奇跡,是白話漢語文學經歷了100
的操練,在敘事文學中結出的最新果實。
更具有特色的是,面對如此殘酷的傷痛記憶,莫言并沒有使自己的小說變成“
傷痕文學”
,而是一種充滿了民間性的“
歡樂文學”
。莫言的文體,是一種生長在真正的“
民間”
土壤上的“
歡樂文體”
。他對民間悲苦的生活的表達和講述,既不是哭訴,也不是記賬式的恐嚇,沒有給人制造壓力,沒有給人心靈投下陰影,而是給人一種“
歡樂”
的、繼續活下去的力量。真正的文學形式,就這樣既凸現了生活的殘酷性和荒誕性,同時又消解了殘酷生活帶來的陰沉、死亡的氣息,或者它的片面的“
嚴肅性”
,從而體現了文學的“
民間性”
中最本質的歡樂精神。這就是莫言的特殊意義。
此外,“
莫言的獲獎”
也很有意義。它證明了只有尊重文學創作的規律,才能使得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獲得更多的共鳴。
我希望“
莫言的獲獎”
僅僅是當代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一個小小的序幕。
(選自《新京報》
10
月12
日)
1
.下列關于“
莫言:中國土地上的語言奇跡”
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莫言小說的敘事語言充滿著帶有中國特色的民間智慧,莫言的文學是植根于民間的文學。
B
.莫言小說的寫作內容來源于中國民間底層的傷痛經驗,其敘事風格充滿了想象力。
C
.莫言小說的敘事具有鮮明的中國特點,他的語言是悲傷的土地中蹦出來的帶有泥土腐味的語言。
D
.莫言小說的敘事,是中國土地上的語言奇跡,是中國白話漢語文學多操練的產物。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一項是 ( )
A
.莫言小說對殘酷現實采取的不是“
傷痕文學”
的敘事形式,而是“
歡樂文學”
的敘事形式。
B
.莫言小說“
歡樂文學”
的敘事形式,具有給人“
歡樂”
的、繼續活下去的力量的文學作用。
C
.莫言小說“
歡樂文學”
的敘事形式,消解了生活的殘酷性,體現出了一種民間的歡樂精神。
D
.莫言小說“
歡樂文學”
的敘事形式,盡管凸顯出了生活的荒誕性,但符合文學創作的規律。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莫言小說不是“
魔幻現實主義”
和“
狂歡化”
,而是一種植根于中國民間的文學土壤的“
歡樂文學”
。
B
.莫言講述的是殘酷的傷痛記憶,但因采用了“
歡樂文學”
的敘事形式,讓人讀之有時卻忍俊不禁。
C
.莫言抓住了文學的“
民間性”
中最本質的歡樂精神,所以講述的悲苦生活不會給人的心靈投下陰影。
D
.“
莫言小說獲獎”
拉開了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序幕,當代中國文學將有更多的作家、作品走向世界。
參考答案:
1
. B
【解析】答非所問,談的不是敘事語言,而是寫作內容和敘事風格。
2
. C
【解析】C
項曲解文意,斷章取義,消解的不是生活的殘酷性,而是“
殘酷生活帶來的陰沉、死亡的氣息。
3
. D
.
【解析】D
項將“
或然”
誤解為“
必然”
,文中有“
希望”
二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54750.html
相關閱讀:青衣花旦閱讀答案
干干凈凈的傅雷閱讀答案
最好的老師閱讀答案
《落葉》同步練習題答案
《音樂之聲》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