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
12
題。
夫爝火①
在縹煙之中也,一指所能息也;塘漏若鼷穴,一璞之所能塞也。及至火之燔孟諸而炎云臺,水決九江而漸荊州,雖起三軍之眾,弗能救也。夫積愛成福,積怨成禍。若癰疽之必潰也,所浼者多矣。諸御鞅復于簡公曰:“
陳成常、宰予二子者,甚相憎也。臣恐其構難而危國也,君不如去一人。”
簡公不聽。居無幾何,陳成常果攻宰予于庭中,而弒簡公于朝。此不知敬小之所生也。
魯季氏與?氏斗雞,?氏介其雞,而季氏為之金距②
。季氏之雞不勝,季平子怒,因侵?氏之宮而筑之。?昭伯怒,傷之魯昭公曰:“
禱于襄公之廟,舞者二人而已,其余盡舞于季氏。季氏之無道無上久矣,弗誅,必危社稷。”
公以告子家駒。子家駒曰:“
季氏之得眾,三家為一。其德厚,其威強,君胡得之?”
昭公弗聽,使?昭伯將卒以攻之。仲孫氏、叔孫氏相與謀曰:“
無季氏,死亡無日矣。”
遂興兵以救之。?昭伯不勝而死,魯昭公出奔齊。故禍之所從生者,始于雞足;及其大也,至于亡社稷。
兩人構怨,廷殺宰予,簡公遇殺。兩家斗雞,?公作難,魯昭公出走。禍生而不早滅,若火之得燥,水之得濕,浸而益大。故蠹?剖梁柱,蚊虻走牛羊,此之謂也。
人皆務于救患之備,而莫能知使患無生。晉公子重耳過曹,
使之袒而捕魚。厘負羈止之曰:“
公子非常也,從者三人,皆霸王之佐也。遇之無禮,必為國憂。”
君弗聽。重耳反國,起師而伐曹,遂滅之。身死人手,社稷為墟,禍生于袒而捕魚。聽厘負羈之言,則無亡惠矣。
患禍之所由來者,萬端無方。是故圣人深居以避辱靜安以待時小人不知禍福之門戶妄動而掛羅網雖曲為之備何足以全其身!
夫墻之壞也于隙,創之折必有嚙,圣人見之密,故萬物莫能傷也。太宰子朱侍飯于令尹子國,子國啜羹而熱,投卮漿而沃之。明日,子朱辭官而歸。其仆曰:“
楚太宰,未易得也。辭官去之,何也?”
子朱曰:“
令尹輕行而簡禮,其辱人不難。”
明,伏郎尹而笞之三百。夫仕者先避之,見終始微矣。
(
選自《淮南子·
人間》,有刪節)
[
注]①
爝火:小的火焰。②
金距:金屬尖爪。③
?脅:肋骨并成一片。
9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所浼者多矣 浼:沾染,污染
B
.蚊虻走牛羊 走:使……
奔跑
C
.人皆務于救患之備 務:致力,努力
D
.圣人見之密 密:秘密,機密
10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11
.下列各組句子中,能分別體現“
不知敬小”
和“
知使患無生”
的一組是
A
.①
臣恐其構難而危國也,君不如去一人 ②
曹君欲見其?脅使之袒而捕魚
B
.①
陳成常果攻宰予于庭中,而弒簡公于朝 ②
遇之無禮,必為國憂
C
.①
昭公弗聽,使?昭伯將卒以攻之 ②
子朱辭官而歸
D
.①
?昭伯怒,傷之魯昭公 ②
伏郎尹而笞之三百
12
.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小的怨恨或錯誤就如剛燃起的火焰和池塘堤壩上的小漏洞,如果不加以重視及時處理,就會釀成不可挽回的災禍。簡公之死就證明了這一點。
B
.在季氏與?氏兩家的爭斗事件的處理中,魯昭公偏聽偏信,不聽子家駒之言,最終引發民怨而亡國。一場小小的斗雞使他失去了一個國家。
C
.厘負羈識時知人,預見到了重耳的將來并指出了曹君行為的不當,可謂有先見之明,但曹君還是一意孤行,最終落了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D
.子朱之所以能夠認清令尹子國的真實面目,遠離凌辱,就是因為他能夠在事情發生之前從細節中預知禍患的存在并預先采取了相應措施。
13
.(10
分)
(1)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共6
分)
①
故禍之所從生者,始于雞足;及其大也,至于亡社稷。(3
分)
②
公子非常也,從者三人,皆霸王之佐也。遇之無禮,必為國憂。(3
分)
(2)
用分隔號‘‘
/’’
給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波浪線的文句斷句,只限5
處。(4
分)
圣人深居以避辱靜安以待時小人不知禍福之門戶妄動而掛羅網雖曲為之備何足以全其身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98389.html
相關閱讀:《送韓十四江東覲省杜甫》閱讀答案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閱讀答案(附翻譯)
《蘇軾私識范仲淹》閱讀及答案
《贈賣松人》閱讀答案
“半野園者,故相國陳公說巖先生之別墅也”閱讀答案(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