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題。
修①不幸,生四歲而孤。太夫人②守節自誓,居窮,自力于衣食,以長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
“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為我累。’故其亡也,無一瓦之覆、一壟之植以庇而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自吾為汝家婦,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養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將有后也。吾之始歸也,汝父免于母喪方逾,歲時祭祀,則必涕泣曰:‘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間御酒食,則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見之,以為新免于喪適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終身未嘗不然。吾以此知汝父之能養也。
“汝父為吏,嘗夜燭治官書,屢廢而嘆。吾問之,則曰:‘此死獄也,我求其生不得耳。’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則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顧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嘆曰:‘術者謂我歲行在戌將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見兒之立也,后當以我語告之。’嗚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后也。汝其勉之!夫養不必豐,要于孝;利雖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修泣而志之不敢忘。自先公之亡二十,修始得祿而養。又十有二,列官于朝,始得贈封其親。天子推恩,褒其三世。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嗚呼!為善無不報,而遲速有時,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積善成德,雖不克有于其躬,而庇賴其子孫矣。”乃載我皇考崇公③之遺訓,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鮮,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不辱其先者,其來有自。
(取材于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有刪節)
【注】①修:歐陽修自稱。
②太夫人:歐陽修的母親鄭氏。
③皇考崇公:指歐陽修去世的父親。歐陽修的父親被追封為崇國公。
10.
用斜線(
/
)給上面文言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5
分)
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則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11.
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自力于衣食,以長以教
長:撫養。
B.
不及事吾姑
事:侍奉。
C.
此死獄也
獄:案件。
D.
雖不克有于其躬
躬:鞠躬。
12.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
分)
A.
毋以是為我累
——不要因此(家貧)就為我積累錢財
B.
然知汝父之必將有后也
——但是我知道你父親一定會后繼有人
C.
夫養不必豐,要于孝——奉養父母不一定要豐厚,最重要的是孝敬
D.
為善無不報,而遲速有時——做善事沒有不得好報的,時間或遲或早
1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
分)
A.
文章開頭歐陽修簡單敘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突出贊美了太夫人的美德以及付出。
B.
文章中連續轉述了太夫人的大量敘述,歐陽修借此表達對父親政績及人品的追思。
C.
文章中歐陽修寫自己牢記先父及太夫人的教誨,后來獲得了天子推恩的家族榮耀。
D.
文章結尾歐陽修認為大力彰顯先輩們的美好品德,將會幫助自己獲得更多的善報。
14.
歐陽修的父親在為人處事上有哪些突出的特點,請根據文意概括并作簡要說明。(
6
分)
15.
用古代詩文原句填空。(選作其中
1
題,每句
1
分)(
6
分)
(
1
)明代有人說:“凡詩文出于真情則工,昔人所謂出于肺腑者是也。”并認為上文和《陳情表》都是出于肺腑的文章。李密在《陳情表》中表達自己與祖母有難以割舍的親情時,這樣寫道:
①
,
②
;
③
,
④
。母、孫二人,
⑤
,
⑥
。其中語意深沉,文字工麗,正所謂“出于肺腑者也,皆不求工而自工。”
(
2
)文中說“惟我祖考,積善成德,雖不克有于其躬,而庇賴其子孫矣”,其對“善”和“德”之間關系的把握,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發揮。戰國時荀子在《勸學》中就曾有對“善”與“德”的思考,原文說:
①
,
②
;
③
,
④
。積善成德,
⑤
,
⑥
。兩段文字立足點有相似之處,著眼點又相區別,可謂各有千秋。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0.
吾曰
/
生可求乎
/
曰
/
求其生而不得
/
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
/
矧求而有得耶
/
以其有得
/
則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
夫常求其生
/
猶失之死
/
而世常求其死也
11. D
躬:自身;“雖不克有于其躬”意為“即使不能對自身有利”
12. A 13. D
在文章結尾,歐陽修強調的是“為善無不報,而遲速有時”,即行善的人總會得到善報,只是回報有早有晚,有的回報自己,有的回報子孫。在
D
項中,首先彰顯先輩品德不等于自己行善,其次善報未必能夠落到自己身上,所以錯誤。
14.
清貧好施,如“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常不使有余”;重親至孝,如祭母時每每涕泣感慨“至其終身”;問案勤謹、宅心仁厚,如“嘗夜燭治官書”,嘆息“求其生而不得”。
15.
(
1
)
臣無祖母
無以至今日
祖母無臣
無以終余
更相為命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
2
)
積土成山
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
蛟龍生焉
而神明自得
圣心備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01015.html
相關閱讀:《贈賣松人》閱讀答案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杜甫》閱讀答案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閱讀答案(附翻譯)
《蘇軾私識范仲淹》閱讀及答案
“半野園者,故相國陳公說巖先生之別墅也”閱讀答案(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