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12
分)
①
余為董文恪公作行狀,盡覽其奏議。其任安徽巡撫,奏準棚民開山事甚力,大旨言與棚民相告訐者,皆溺于龍脈風水之說,至有以數百畝之山,保一棺之土,棄典禮,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叢山峻嶺、人跡不可通之地,開種旱谷,以佐稻粱。人無閑民,地無遺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啟事端。余覽其說而是之。
②
及余來宣城問諸鄉人皆言未開之山土堅石固草樹茂密腐葉積數可二三寸,每天雨從樹至葉,從葉至土石,歷石罅滴瀝成泉,其下水也緩,又水下而土不隨其下。水緩,故低田受之不為災;而半月不雨,高田猶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鋤犁疏其土,一雨未畢,沙石隨下,奔流注壑澗中,皆填?不可貯水,畢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無繼者。是為開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無稅之傭,而瘠有稅之戶也。余亦聞其說而是之。
③
嗟夫!利害之不能兩全也久矣。由前之說,可以息事;由后之說,可以保利。若無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憂,則吾蓋未得其術也。故記之以俟夫習民事者。
(記棚民事 〔清〕梅曾亮 )
22
、第①
段中當地百姓反對棚民開山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話回答)(1
分)
23
、本文前兩段均用“
余覽(聞)其說而是之”
作結,試分別概括“
其說”
內容。(2
分)
24
、分析第②
段劃線句的表達效果。(2
分)
25
、對第③
段劃線句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前后兩種觀點各有優點,或“
息事”
,或“
保利”
。
B
、前觀點能夠平息棚民與“
相告訐者”
之間的沖突。
C
、后觀點能夠避免開山所致損失,保持住最大利益。
D
、前后觀點都是作者認同的,但又看到二者的不足。
26
、作者對“
棚民開山”
有沒有明確的觀點?對此你如何評價?(4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22
.(1
分)他們沉迷風水迷信,擔心開山破壞好風水。
23
.(2
分)第1
處是指董文恪認為開山具有使閑散百姓開荒獲利避免紛爭的益處(1
分)。第二處其說是指鄉人認為開山導致水土流失以致貽害能生長糧食的田地具有害處(1
分)。
24
.(2
分)作者將復雜的意思濃縮為對偶句,對偶中又有對比(1
分),突出棚民開山所導致的后果嚴重,實則是有害而無利之舉(1
分)。 (評分說明:如從整句的角度來分析亦可。)
25
.(3
分)B
26
.(4
分)沒有明確觀點(1
分)。只是對兩種情況作客觀分析(1
分),分別指出棚民開山的利弊(1
分)。這種客觀的不妄下結論的態度,值得肯定(1
分)。提出問題供人討論,也為真正解決問題起到很積極的作用(1
分)。 (評分說明:判斷沒有明確觀點1
分;后四點答到三點即給3
分)
補充答案: 文章實有觀點(1
分)。作者的觀點實在最后:養民術需習民事者推行(1
分)。作者在1
、2
節看似通盤肯定兩種觀點,但其實都有對民事不可兩全的無奈?梢哉f,作者所有的主張都是”
為百姓著想”
這一觀點服務的(1
分)。從作者看似矛盾的主張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百姓的理解,以及對官員”
習民事”
的呼喚,體現了憂民所憂的平民情懷(1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01039.html
相關閱讀:《送韓十四江東覲省杜甫》閱讀答案
“半野園者,故相國陳公說巖先生之別墅也”閱讀答案(附翻譯)
《贈賣松人》閱讀答案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閱讀答案(附翻譯)
《蘇軾私識范仲淹》閱讀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