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軒
有那么一個人突然走向了我們,
倒也平平常常,
并未見有山有水。但有人對這個人的底細卻有所了解,
說道:
”這個人是有背景的。”于是,
人們再去看這個人時,
就用了另樣的眼光——仿佛他不再是他了,
他加上背景,
所得之和,
卻要遠遠地大于他。
當我去冷靜地分析自己時,
我發現,
我原也是一個”有背景”的人。
我的背景是北大。
我常去揣摩我與北大的關系:
如果沒有這個背景,
我將如何?
此時,
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這個背景參與了我的身份的確定。我為我能有這點自知之明而感到一種良心上的安寧。我同時也想到了我的同仁們。他們在他們的領域里,
確實干得非常出色,
其中一些人,
簡直可以說已春風浩蕩、銳不可當。也許我不該像發問我自己一樣去發問他們:
如果沒有北大這個背景,
他們又將如何?
他們也會像我一樣去發問自己的——北大門里或是從北大門里走出的人,
都還是善于省察自己的。我相信這一點。
北大于我們來說,
它的恩澤既表現為它曾經給了我們知識,
給了我們人品,
給了我們前行的方向,
又表現為它始終作為一道背景,
永遠地矗立在我們身后的蒼茫之中。因為有了它,
我們不再感到自己沒有”來頭”,
不再感到那種身后沒有屏障的虛弱與惶恐。
那4
月,
我應邀去東京大學講學。在日本的十八個月中,
我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這個背景的存在。那天晚上,
在東大教養學部舉行的歡迎外國教師的酒會上,
我代表外國教師講話時,
在一片掌聲中,
我感受到了;
在我為我的小孩辦理臨時入學手續時,
我感受到了;
在我于北海道的邊陲小城受到一位偶然相識的日本朋友的熱情接待時,
我又感受到了……十八個月結束后,
東大教養學部的師生們破天荒地為我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歡送晚會。在那個晚會上,
”北大”這個字眼出現了數次。我心里明白,
這個晚會的隆重與熱烈,
固然與我十八個月的認真工作有關,
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我背后有這個背景。
無論是在學術會議上,
或是應邀到外校講學、演講,
幾乎是走到任何一個地方、一個場合,
我都能感受到這個背景。
它給了我自信與勇氣。它默默地為我增加著言語的重量,
并且神奇般地使我容光煥發。它甚至免去了我的尷尬與困境。
那天上午,
我將一本書寫完了,
心情甚好,
就騎了一輛車,
一路南行,
到了紫竹院一帶。已是中午,
我感到餓了,
就進了一家飯館。那天胃口真是好極了,
獨自坐下后,
竟要了好幾個菜,
還要了酒,
擺出了一副要大吃大喝的樣子。吃罷,
我終于起身去買單。當我把手伸進口袋去掏錢包時,
我頓時跌入了尷尬:
出門時忘了帶錢包了。我走到收款臺,
正巧老板也在那里,
我吞吞吐吐、語無倫次地說了我沒有帶錢的情況。老板與小姐聽罷,
用疑惑的目光望著我。那時,
我在下意識中立即想到了一點:
今天也只有北大能救我了。未等他們問我是哪兒的,
我便脫口而出:
”我是北大的!崩习迮c小姐既是從我的眼睛里看出了我的誠實,
更是他們聽到了”北大”這個字眼,
隨即換了另樣的神情。老板說:
”先生,
沒有關系的,
你只管走就是了。”我想押下一件什么東西,
立即遭到了老板的阻止:
”先生,
別這樣。”他在將我送出門外時,
說了一句我們這個時代已經很難再聽到的似乎屬于上一個世紀的話:
”先生,
你是有身份的人!
一路上,
我就在想:
誰給了我”身份”?
北大。
這個背景也可以說成是人墻。它是由蔡元培、馬寅初、陳獨秀、胡適之、魯迅、徐志摩、顧頡剛、熊十力、湯用彤、馮友蘭、朱光潛、馮至、曹靖華等無數學博功深的人組成的。這是一道永遠值得仰望與審美的大墻。
我想,
這個背景之所以渾沉有力,
一是因為它歷史悠久,
二是因為它氣度恢弘。它是由漫長的歷史積淀而成的。歷史一點一點地鞏固著它,
發展著它,
時間神秘地給它增添著風采。
話說到此時,
我要說到另一種心態了:
對背景的回避。
這個背景一方面給了我們種種好處,
但同時也給我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我們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生存著,
無時無刻不感到有一根無形的鞭子懸在頭上。它的高大,
在無形之中為我們設下了幾乎使我們難以接受的攀登高度。我們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我們都在心中默念著:
回報、回報……一代一代曾得到過北大恩澤的北大人,
都曾默念著它而展開了他們的人生與學術生涯。
這個背景的力量之大,
居然能夠使你不敢僅僅是利用它、享受它,
還能提醒與鞭策你不能辜負于它。有些時候,
我們就有可能生出隱瞞”北大”身份的念頭——”北大”這個字眼并不是我們任何時候都愿意提及的。背景既給予了我們,
又在要求著我們。背景給了我們方便,
給了我們榮譽,
但又被別人拿了去,
成了衡量我們的未免有點苛刻的尺度。
背景是一座山,
大山。
我們任何個人都無權驕傲,
有權驕傲的永遠只能是北大。
奮斗不息的我們,
最終也有可能在黃昏時為享受背景為融入背景而終止自己。這大概是我們都期盼著的一份幸福而悲壯的景觀。
1.
聯系文章內容,
說說文章標題”背景”的含義。
2.
作者說”我的背景是北大”“有了它,
我們不再感到自己沒有‘來頭’,
不再感到那種身后沒有屏障的虛弱與惶恐”的理由是什么?
3.
怎樣理解”背景是一座山,
大山”一句的含意?
4.
談談你對文章最后兩段的作用的理解。
參考答案:
1.
解析:既要聯系”背景”的普遍意義,
也要聯系”我”的背景。
答案:所謂”背景”,
就是對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學歷、資歷、身份、地位以及家庭出身、社會關系等歷史情況或現實環境。
2.
解析:主要應闡述北大的意義或”我”對北大的感情或北大給予了”我”什么東西。
答案:(1)
北大參與了”我”的身份的確定。(2)
北大曾經給了我們知識,
給了我們人品,
給了我們前行的方向。(3)
北大始終作為一道背景,
永遠地矗立在我們身后的蒼茫之中。(4)
無論是在學術會議上,
或是應邀到外校講學、演講,
北大都給了”我”自信與勇氣。它默默地為”我”增加著言語的重量,
并且神奇般地使”我”容光煥發。它甚至免去了”我”的尷尬與困境。
3.
解析:要分析出”山”的內涵,
”山”既高又大,
同時又有威懾力。要結合文章倒數第四段和倒數第六段去分析。
答案:(1)
背景一方面給了我們種種好處,
但同時也給我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2)
背景的力量之大,
居然能夠使你不敢僅僅是利用它、享受它,
還能提醒與鞭策你不能辜負于它。(3)
背景既給予了我們,
又在要求著我們。背景給了我們方便,
給了我們榮譽,
但又被別人拿了去,
成了衡量我們的未免有點苛刻的尺度。
4.
解析:最后文段的作用要從深化主旨、升華主題、前后照應等方面去分析。
答案:文章最后兩段總結全文,
照應題目,
深化中心,
升華主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24997.html
相關閱讀:《落葉》同步練習題答案
青衣花旦閱讀答案
干干凈凈的傅雷閱讀答案
最好的老師閱讀答案
《音樂之聲》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