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海軍
單位:河南漯河三高
文言語句翻譯是高考中的重要考點。從2002起,高考文言語句翻譯題逐漸摒棄了選擇題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譯的表述形式,試題的難度明顯加大,分值也由最初的5分逐漸增加到9分左右。從這些的高考反饋情況來看,該考點的得分率相對較低,這說明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掌握文言語句翻譯的技巧和方法,導致許多不必要的失誤。那么,文言語句翻譯題常見的失誤主要有哪些呢?
一、該保留的沒保留
在文言語句翻譯中,凡是專有名詞,像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帝號、號、器物名、度量衡名等等,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不必翻譯,有的要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有的則要補充完整后保留下來。
如:浩招輯流亡,開營田,以其規置頒示諸路。(高考·全國卷)
譯成:郭浩招集安撫流亡之人,開辟營造田地,(朝廷)把他的所作所為頒示給各路。
在這里,“營田”是古時官田的一種,為專用名詞,本不必翻譯的,翻譯反而會生誤。
二、該翻譯的沒翻譯
例如:
而先生獨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為不朽之人也
。(高考·天津卷)
譯成:而唯獨一瓢先生能用少許藥物救活我,我所以從內心折服而確實認為他是不朽之人。
原句中的“所以”,是個古今異義的雙音詞,在這里應翻譯為“
……的原因
”,但譯句卻沒有把它譯出來。正確的翻譯應是:而唯獨一瓢先生能用少許藥物救活我,這是我從內心折服而確實認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三、該刪去的沒刪去
例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韓愈《師說》)
譯成:從師學習的風尚也已經很久不流傳了。
翻譯時,譯句沒把“也“刪去,造成錯誤。其實,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頓、湊足音節,或者起語氣作用的助詞,或者起連接作用的虛詞,它們沒有實在的意義,雖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譯時,因為沒有相當的詞可以用來表示它,所以應該刪去不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26828.html
相關閱讀:《蘇軾私識范仲淹》閱讀及答案
《贈賣松人》閱讀答案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杜甫》閱讀答案
“半野園者,故相國陳公說巖先生之別墅也”閱讀答案(附翻譯)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閱讀答案(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