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
有蜀君子曰蘇君,諱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義修于家,信于鄉里,聞于蜀之人久矣。當至和、嘉?之間,與其二子軾、轍偕至京師,翰林學士歐陽修得其所著書二十二篇獻諸朝。書既出,而公卿士大夫爭傳之。其二子舉進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學稱于時。眉山在西南數千里外,一日父子隱然名動京師,而蘇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辯宏偉,讀者悚然想見其人。既見而溫溫似不能言,及即之,與居愈久,而愈可愛。間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無窮。嗚呼!可謂純明篤實之君子也。
曾祖諱祜,祖諱杲,父諱序,贈尚書職方員外郎。三世皆不顯。職方君三子:曰澹、曰渙,皆以文學舉進士,而君少,獨不喜學,已壯猶不知書。職方君縱而不問,鄉閭親族皆怪之;騿柶涔,職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二十七始大發憤,謝其素所往來少,閉戶讀書為文辭。歲余,舉進士再不中,又舉茂才異等不中,退而嘆曰:“
此不足為吾學也。”
悉取所為文數百篇焚之。益閉戶讀書,絕筆不為文辭者五六,乃大究六經百家之說,以考質古今治亂成敗、圣賢窮達出處之際,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發。久之,慨然曰:“
可矣!”
由是下筆頃刻千言。其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于深微而后止。蓋其稟也厚,故發之遲;其志也愨①
,故得之精。自來京師,一時后生學者皆尊其賢,學其文,以為師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號老蘇以別之。
初,修為上其書,召試紫微閣,辭不至。遂除秘書省校書郎。會太常修纂建隆以來禮書,乃以為霸州文安縣主簿,使食其祿,與陳州項城令姚辟同修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方奏未報而以疾卒,實治平三四月戊申也。享五十有八。天子聞而哀之,特贈光祿寺丞,敕有司具舟載其喪歸于蜀。治平四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鎮鄉可龍里。君生于遠方而學又晚成,常嘆曰:“
知我者唯吾父與歐陽公也。”
然則非余誰宜銘?
(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有刪節)
注:①
愨:篤實。
5.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
聞于蜀之人久矣 聞:聞名
B.
間而出其所有 間:間或,斷斷續續
C.
舉進士再不中 再:又,還
D.
遂除秘書省校書郎 除:授于官職
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蘇洵“
稟厚志愨”
的一組是(3
分)
①
君之行義修于家,信于鄉里,聞于蜀之人久矣
②
二十七始大發憤,謝其素所往來少,閉戶讀書為文辭
③
益閉戶讀書,絕筆不為文辭者五六,乃大究六經百家之說
④
以考質古今治亂成敗、圣賢窮達出處之際,得其精粹
⑤
其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⑥
與陳州項城令姚辟同修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7.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
在至和、嘉?間,蘇君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共同來到京城,翰林學士歐陽修得到了蘇洵所寫的二十二篇文章并推薦給朝廷。
B.
蘇序對蘇洵的學習放任不管,鄉鄰和親戚都去責怪他,有人問他原因,蘇序也只是笑笑而不回答。
C.
自從蘇洵來到京城,一時之間,輕人、求學者都尊崇他的賢能,學習他的文章,并當作典范來效仿。
D.
蘇洵跟姚辟一起編成了一百卷的《太常因革禮》,書編寫好了以后,剛剛上奏朝廷沒有得到答復就因病去世了。
8.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
分)
(1
)其二子舉進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學稱于時。(3
分)
(2
)退而嘆曰:“
此不足為吾學也。”
悉取所為文數百篇焚之。(4
分)
(3
)以其父子俱知名,故號老蘇以別之。(3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06317.html
相關閱讀:“半野園者,故相國陳公說巖先生之別墅也”閱讀答案(附翻譯)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閱讀答案(附翻譯)
《贈賣松人》閱讀答案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杜甫》閱讀答案
《蘇軾私識范仲淹》閱讀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