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法令者治之具”“法者,治之正也”比較閱讀及答案及解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文言文閱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完成后面題。( 12 分) (甲)太史公曰:......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 。昔天下之網嘗密 ,然奸偽萌起,其極 ,上下相遁( 1 ),至于不振。 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完成后面題。(
12
分)
(甲)太史公曰:......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 。昔天下之網嘗密 ,然奸偽萌起,其極 ,上下相遁(1
),至于不振。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2
),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職矣。......漢興,破觚(方形)而為圜,斫雕而為樸,網漏于吞舟之魚,而吏治?? ,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由是觀之,在彼不在此 。(節選自《史記 酷吏列傳》)
(乙)上曰:“
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論,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產(3
)坐之,及為收帑(4
),朕甚不取。其議之。”
有司皆曰:“
民不能自治,故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從來遠矣。如故便。”
上曰:“
朕聞法正則民愨(5
),罪當則民從。且夫牧民而導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導,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於民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見其便,其孰計之。”
有司皆曰:“
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請奉詔書,除收帑諸相坐律令。”

(節選自《史記 孝文本紀》)
注:(1
)遁:欺瞞。(2
)救火揚沸:指負薪救火,揚湯止沸。意為無濟于事。(3
)同產:兄弟。(4
)收帑(tǎng
):將犯人家屬收為官奴。(5
)愨(qüè
):恭謹,誠實。
22
.甲文中,依次填入方框處的虛詞,正確的一項是( )(2
分)
A
.也 者 也 B
.也 矣 也 C
.矣 也 者 D
.也 者 者
23
.對甲文劃線句“
破觚(方形)而為圜,斫雕而為樸”
、“
在彼不在此 ”
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2
分)
A
.前句意為:打破酷令變為靈活,去除繁令回到根本。
B
.前句用喻,意在說明漢代法制較前朝有重大的變化。
C
.后句中,“
彼”
指不同的事,“
此”
指吏治或法治。
D
.后句中,“
彼”
指為政寬疏簡省,“
此”
指武健嚴酷。
24
.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2
分)
A
.甲文主要運用了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
B
.甲乙兩文都指出法律是工具,引人向善。
C
.乙文主要通過君臣對話來表達觀點。
D
.甲乙兩文都闡明為政寬簡治國的道理。
28
、甲文運用了___________
的論證方法,請結合該段內容加以分析。(3
分)
29
、乙文中有司的兩次對答,都是“
皆曰”
,可態度截然不同。為什么?(3
分)
【答案】
22
.B
23
.C
24
.B
25
.(3
分)對比(論證)。昔天下,奸偽萌起,天下大亂,用法嚴酷方能肅清朝野;漢朝建立,法律由繁苛而寬簡,而治績純厚,百姓平安。今昔對比,突出當今天下應寬簡為政。
26
.(3
分)第一次意在說明:重典治民由來已久,為自己開脫;第二次看到皇帝決心以德治國,寬簡為正,順勢而為之,表示服從。(聯系文本1
分,具體分析、說明理由2
分)
【解析】
22

試題分析:此類文言虛詞題,一般要結合具體語境,去判定某一虛詞的具體用法和意義。由前句的



,可得出判斷句式,故第一空應為



;由

網嘗密
”“


可知第二空因為語氣助詞



;由

其極

可知,第三空應為語氣助詞



。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
23

試題分析:此類題可先疏通選項句意,然后根據文意及畫線句子的具體語境分析,可結合著

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
非武健嚴酷

,很容易判斷
D
項的解釋符合文意,而
C
項不正確,所以選
C
。
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
。
24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對甲乙兩段文字的內容,仔細辨識選項與原文的細微差別,做出判斷取舍,
B
項,理解不正確,讀后可知,甲文并沒有提及引人向善。所以選
B
。
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
。
25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論證方法的分析能力。答題時,可根據對甲文的句意,聯系

然奸偽萌起
……
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
”“
漢興,破觚(方形)而為圜,斫雕而為樸,網漏于吞舟之魚 ,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分析,很容易得出運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
26

試題分析:先從乙文中找到兩次

皆曰

的所在語句,然后聯系上下文具體語境分析作答。前者由上文

所從來遠矣。如故便

可知,有司以重典治民由來已久為自己開脫理由;后者由上文

何以禁之?朕未見其便,其孰計之

可知,有司是在看到皇帝決心以德治國后采取的順從態度。
考點: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13961.html

相關閱讀:《送韓十四江東覲省杜甫》閱讀答案
《贈賣松人》閱讀答案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閱讀答案(附翻譯)
“半野園者,故相國陳公說巖先生之別墅也”閱讀答案(附翻譯)
《蘇軾私識范仲淹》閱讀及答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