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在古代和中世紀,中國的科學曾經在人類文明史上長期居于領先地位。但是到了文藝復興以后,當西方大踏步建立了近代的科學體系時;中國的科學相形之下卻日益落后了。為什么長期曾在世界文明史土居于領先地位的中國科學,文藝復興后就逐漸落到了后面?它和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是怎樣地互相制約、互相聯系又互相影響著的?
②對比中國與西方雙方思想發展途徑之不同,其間有一個關鍵性的契機是:文藝復興以來西方歷史經歷了一場科學革 命,從而根本改變了中世紀文化與思想的精神和面貌;而中國歷史卻缺少這一幕科學革 命,致使她的文化與思想的精神和面貌始終不脫中世紀傳統的風格與特征。近五個世紀以來,西方各種理論體系幾乎無不是在近代科學的強大思想影響之下形成的;很多思想家本人就是科學家,如笛卡爾、羅素諸人,然而直到十九世紀末葉以前,中國的思想理論始終是在中世紀傳統的構架之內進行的;完全與近代科學絕緣,故而也不曾受到它絲毫的影響。
③何以近代科學革 命出現在西方而沒有出現在中國?最為常見的簡單答案是:近代科學在西方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既然沒有出現過資本主義,所以也就沒有出現一場近代科學的革 命。不過,這種說法似乎未能在一個根本點上自圓其說,即它未能令人滿意地回答這個問題:何以中國沒有出現資本主義?據說,中國之所以沒有出現資本主義,乃是由于舊的生產關系束縛了新的生產關系的緣故。然而科學作為最活潑、最積極、最主動的生產力,何以竟然不能突破舊的的生產關系的束縛一這就有點不大好解釋了。因為歸根到底,畢竟是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而不是反之。商品經濟、生產資料私有制和雇傭勞動等等因素的存在,是古今中外的歷史都可以找到的,這并不就意味著資本主義的萌芽。所謂萌芽也者,必須是繼之以開花結果。如果萌芽了幾百年而始終也不見開花結果,那是否能說成其為萌芽就有疑問了。馬克思《資本論》曾明確地界定:資本主義的萌芽在十五世紀末已散見于地中海的個城市,而在十六世紀的最初三十年就正式揭幕了。萌芽長達幾個世紀之久,是不可想象的事?磥硭^生產關系束縛論的答案,那思路也像是所謂資本主義萌芽論一樣,都犯有邏輯上兜圈子的嫌疑。
④另一種答案則是從人們的思維方式著眼,它把資本主義和近代科學的出現都歸之于某種精神的作用,而且認為是與之交織在一起的。韋伯、陶奈(R.H.Tawney)和史韋澤(A.Schweitzer)都可以算作這一派的代表。這種看法是從一個未經論證的前提假設出發的,即人們的思想決定歷史的面貌,而不是歷史現實決定人們的思想。然而,人們的思想假如不是由歷交現實所規范的、所決定的,那末它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假如說某種特定的世界觀就決定了某個時代的歷史面貌,那末為什么不能反過來說走某個時代的歷史面貌決定了某種特定的世界觀呢?為什么恰好是十六七世紀中葉出現了那樣一種思想,它恰好使得資本主義和近代科學得以登上了歷史舞臺?
⑤與這種思路相關的另一種思路則是認為,中國科學之所采能步入近代階段是由于它只長于實際應用(如四大發明)而拙于抽象思維(如幾何學的推論),或者說是由于理論思維受到中國重視實際的特殊民族性的約束而得不到自由發展。傳統的八股取士和代圣賢立言是那么地屈從于實際的需要,以致于科學思維不可能茁壯成長。準此而論,則中西思想之別就既是兩種文化的質的歧異,而又是古今之別。當代的一些學者(包括陶奈和馮友蘭在內),似均偏重于強調古今之科的一面。實際上,早在兩個世紀以前休謨就已經提出過,中國科學落后的原因乃在于其政治土和文化土的大一統使人們的思想得不到自由發展。沒有思想自由,也就談不到科學(至少談不到近代科學)。休德的論點中包含有深刻的洞見,但他未遑研究中國思想并深入發揮。本世紀的韋爾斯(H.G.Wells)也提到過,崇拜傳統和墨守成規的心態使得中國思想缺少了獨立性和創造性,而這正是一切科學與思想進步之所必需。
6.對第三自然這種說法似乎未能在個根本點上自圓其說一句中的根本點的理解,
正確的一項是
A.近代科學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面發展起來的
B.中國歷史上為什么沒有出現資本主義
C.舊的生產關系束縛了新的生產力的發展
D.作為最活潑、最積極、最主動的生產力的科學為什么不能突破舊的生產關系的束縛
7.下列是對中國近代科學在文芑復興后落后的根本原因的解說,符合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A.西方很多思想家本人就是科學家
B.中國沒有出現資本主義
C.近代科學的出現是因為某種精神的作用
D.政治與文化上的大一統使思想得不到自由發展
8.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中國近代科學直到19世紀末葉才到來是因為長期未能擺脫中世紀文化
與思想的精神與面貌
B.對予中國沒有出現近代科學革 命是因為沒有出現過資本主義的觀點作者認為未
能令人滿意
C.資本主義和近代科學恰好在十六七世紀登上歷史舞臺,作者認為是人們韻思想決定
了歷史的面貌
D.崇拜傳統和墨守成規的心態,使得中國缺少獨立性和創造性,作者十分贊同這一
說法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6. B
7. D
8.C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879028.html
相關閱讀:《落葉》同步練習題答案
青衣花旦閱讀答案
干干凈凈的傅雷閱讀答案
《音樂之聲》閱讀答案
最好的老師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