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本來都是表示方位的詞語,為何后來東西又被用來代指物品呢?
有一則小故事說東西代指物品,與宋朝大學問家朱熹有關。
有一天朱熹在路上碰到精通五行學說的好友盛溫和提著籃子,于是問道:“你去干什么。”
盛溫和答:“去街門買東西。”
朱熹愣在當場,原來當時還沒有“東西”一詞。他不解地問:“買‘東西’?這是什么意思?為何不買‘南北’?”
盛溫和笑著說:“真不明白?你這位大學問家真是聰明一世糊涂一時啊。你把五行和五方對照一下就明白了。”
朱熹低頭思考了一會兒,豁然開朗。
原來在五行之中,“東”即“木”,“西”為“金”,“南”屬“火”,“北”乃“水”,盛溫和說買“東西”,是指買金木一類的物品;“南北”指水火,是不能裝在籃子里的。從那以后,“東西”一詞代指物品,流傳至今。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東西”一詞的確是在古代就有了。東漢時朝,洛陽和長安是兩座繁華的商業城市,洛陽被稱為“東京”,長安被稱為“西京”。民間有人到東京、西京購貨,就稱“買東”、“買西”。久而久之,“東西”便成了貨物的代名詞,于是“買東西”一詞就流傳開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gushihui/418383.html
相關閱讀:一種機緣-3分鐘典藏故事
生死一張嘴
宋朝沙門島虐囚:讓中情局十大酷刑相形見絀
乾坤大挪移
太監被閹割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