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故事:辯才殉帖
唐太宗李世民特別喜歡王羲之,把他的真跡差不多搜齊了,唯獨得不到《蘭亭序》。聽說真跡在永欣寺辯才和尚那保存,就派人把辯才千里迢迢接到京城。辯才回奏說:“《蘭亭序》是先師傳家寶。今天我如果妄自做主,先師在九泉之下也不瞑目。”太宗是個明白人,一來覺著辯才說的有理,二來看出這人倔強得很,勉強不得,就讓辯才回去了。
回去之后,一日下午,辯才正在山下茶館下棋,來了個外鄉人,下棋時招式不同凡響。二人連戰三局,一勝兩平。辯才樂呵呵地說:“今日棋逢對手,幸甚!”二人十分投機,當晚,辯才親自把外鄉人迎進寺內,留宿安歇。
轉眼,外鄉人來永欣寺一個月。一晚,二人秉燭夜談,外鄉人說他隨身帶了《二王雜帖》,說著,小心地把真跡拿了出來。辯才翻了翻,笑說:“此帖不假,可這并非王羲之拿手杰作。愚弟倒有一真跡……”辯才猶豫了一下,但想知音難遇,就大方地說,“蘭亭序。”外鄉人聽罷說:“二三百年幾經離亂,真跡還能保存得住?”辯才爭辯道:“先師正是王羲之第七代子孫,臨終時親自將此帖交給愚弟,怎會有錯?兄若不信,我當即取來。”
外鄉人看過手帖,一口咬定這是偽作。二人爭辯多時得不出結果,辯才索性把兩個手帖攤開放在桌上,約定明日細賞。
第二天,山下有朋友忽然請辯才吃飯,辯才鎖門后出去了。中午時分,外鄉人來到辯才房前,把小僧喊了過來,輕聲說:“我有件東西昨晚落在你師父房內,現在有急用。”小僧一看,這外鄉人常出入師父房中,就把門鎖打開,讓他獨自進屋去。外鄉人進到室內,把依舊攤在桌上的《蘭亭序》和《二王雜帖》一起拿了出來。停了會兒,離開了永欣寺。
外鄉人正是太宗派來的,名叫蕭翼,是當朝御史。蕭翼換回朝服,派人把辯才請到驛館,慢條斯理地說:“萬歲為得《蘭亭序》寢食不安。本官奉旨向禪師借取書圣遺墨。”
辯才一聽,立馬暈了過去。好一會兒,辯才勉強從椅子上坐了起來,吼道:“弟子愚昧,愧對先師!”嚷罷,只聽“咚”的一聲,一頭碰死在廳堂的圓柱上。
蕭翼驚呆了,他料理了辯才的后事,返回長安。見了太宗,呈上《蘭亭序》,并稟奏了辯才殉帖的經過,太宗聽罷,停了好長時間,才說:“厚葬辯才。”
據說,唐太宗死后,《蘭亭序》也隨之殉葬。自此,《蘭亭序》的蹤跡成為千古之謎。
王羲之的故事:東床快婿
東晉時有位大官,名叫郗鑒。他打聽到王家子弟個個才華出眾,就想從這幾個青年人當中選一個來做他的女婿。消息傳來,王家子弟興奮又緊張,他們早聽說郗小姐貌美賢良,誰不想娶?于是,個個精心修飾一番,規規矩矩坐在學堂里,表面在看書,心卻不安寧。
可東邊書案上,有個人卻與眾不同。只見他如同平日一樣隨便,似乎壓根沒這回事,仍在聚精會神揮筆寫字。這個人衣冠不整,肚皮露出來了都渾然不覺。
郗鑒派來的人在學堂進行了一番觀察,回去之后對郗鑒說,王家子弟個個都好,不過,只有一個人太隨意,坦胸露腹,對大人擇婿一事,一點兒也沒放在心上……
郗大人聽了匯報,恰恰對那位舉止“隨意”的人有了興趣。他高興地說:“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為什么呢?郗大人認為,這個人不把兒女情長放在心上,自顧自鉆研書法,正是有出息的表現。
這人就是王羲之,后來他果真成了杰出的書法家,這個擇婿的故事也隨之流傳了下來。
王羲之的故事:天鵝餃子
王羲之七歲時跟書法家衛夫人習字。三年過去,已筆力沉勁,一時贊聲不斷。剛滿十歲的王羲之不禁飄飄然了,別人想請他寫對子,他也擺上了架子。
一天,王羲之路過一個小巷,見一小飯店門口一副對聯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橫匾上寫著“天鵝餃子”,但字寫得很難看。
王羲之看罷,心中暗想:這種字兒,也只能配這陋巷小店了!他進店張望,卻瞧見一幅奇景:店內有四口開水大鍋,并排設在一道屏風下。包好的餃子,一個接一個飛過屏風,不偏不倚落在各個鍋內。店內的伙計忙前忙后招呼食客,每個伙計管一口鍋,各自報數:“一號鍋半斤,好,再來一斤。”“二號鍋一斤半。”“三號鍋九兩……”
王羲之好奇,順手掏出幾個銅錢,要了半斤餃子。
餃子不一會兒端上了桌,他一看,餃子個個玲瓏精巧,真像浮水嬉戲的白天鵝。他夾起一個餃子一嘗,味美絕倫。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語:“天鵝餃子,果然名不虛傳。”心中又暗想:門口那副對聯的字跡,實難和這餃子相配。我何不乘此機會,為飯店另寫一副對聯?想到此,他便問伙計:“請問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計用手指了指屏風說:“這位小相公,店主人在屏風后。”
王羲之繞過屏風,見一白發老婆婆端坐在案板前,包餃子的速度快得令人咋舌。老婆婆隨手將包好的餃子向屏風那邊甩去,餃子一個接一個越屏而過,落在鍋內。每口鍋下多少,斤兩分毫不差。
王羲之驚嘆不已,忙走上前施了一禮:“老人家,這功夫多長時間才能練成?”
老婆婆答:“熟練需四十載,深練需一生。”
王羲之肅然起敬,又問:“門口對子為何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它和這天鵝餃子不般配。”
老婆婆生起氣來,說:“小相公有所不知,并非我不愿,是不好請!拿那個剛露了點臉兒的王羲之來說,讓人捧上天了,請他寫對子,他還不搭理呢!”
老婆婆一席話,說得王羲之羞愧難當,恭恭敬敬地給她寫了副對聯。從此,這家餃子店就掛上了王羲之寫的字,生意越發興隆了。
王羲之的故事:羲之賣『當』
這年春天,王羲之要去杭州探訪好友,半路經過蘇州,染了風寒。未料一病就是一個月,所帶盤纏快用完,這可如何是好?王羲之想了想,記起客棧對過有個當鋪,招牌上的“當”字已破舊不堪。何不寫個“當”字去當了?
王羲之當即寫好一個“當”字,叫書童拿去當三兩銀子回來。
書童來到當鋪,展開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個好字。書童說三兩銀子,少一個子兒也不行。老板端詳著說:“字是好字,只是帶著病容,不值。”
書童告訴王羲之,王羲之自言自語道:“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來了。好!我再寫一個。”王羲之又寫了一個,讓書童拿去。老板一看,說:“這個字有力多了,只是帶著怒氣。就這個吧,我要了。”
王羲之有了盤纏,來到杭州會友。朋友的親戚新開一個當鋪,想求王羲之寫個“當”字做招牌,王羲之說:“我已經寫好了一個‘當’字,你去蘇州贖回來就是了。”
那人跑到蘇州找到當鋪老板,老板聽他不是本地人,想坑他,連本帶利要他五兩,那人二話不說就要贖當。老板覺得奇怪,就問:“這字有那么金貴?”那人說:“這是王羲之的真跡,你老先生有眼不識金鑲玉!”老板急了,喊道:“你回來,我拿五十兩銀子!”那人再也不理,回到了杭州。
那人見了王羲之,交出了“當”字。王羲之接過來,把字撕了個粉碎。那人大驚失色,王羲之卻笑笑說:“生意人,最重要是‘和’字,和氣生財嘛。這個字是我在發脾氣時寫的,帶著怒氣,不好。我再給你寫一個,保準你掛出去能發財。”
于是,心平氣和的王羲之揮筆寫下一個很大的“當”字。字掛出去后,當鋪生意一直非常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gushihui/427862.html
相關閱讀:宋朝沙門島虐囚:讓中情局十大酷刑相形見絀
一種機緣-3分鐘典藏故事
生死一張嘴
太監被閹割的由來
乾坤大挪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