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大業》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中國歷史電影,是慶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獻禮作品。影片講述了從抗日戰爭停止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產生的一系列故事,主線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領會議的準備,凸起了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配合和政治協商軌制的構成。
劇情先容
《建國大業》繚繞著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前后,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心在1948年宣布“五一口號”創作——“各民主黨派、各國民集團及社會賢達,敏捷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探討與實現招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結合政府。為了成破新的政府,顛覆公民黨反動派的統治,必需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全部劇本構造集中在毛澤東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這三位后來入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非中共人士的關聯上,情節起伏,感情濃厚,活潑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與中國民主黨派在漫長的革命歲月里結下的深沉情義。據內部人士流露,《建國大業》在角度和題材上有出新,而在首腦的塑造上,將更加人道化、生涯化,充足展現出首領的心坎世界,把領袖還原成一個個一般人。
1945年8月抗克服利,中共毛澤東主席應國民黨蔣介石之邀斷然飛赴重慶,與國民黨蔣介石舉辦和平會談。毛主席在重慶與民盟主席張瀾等民主黨派領導人親密協商配合,共同盡力推進談判過程,使國共雙方終于簽署了以防止內戰、在政治協商的基本上組建多黨派聯合政府為重要內容《雙十協定》。
然而,國民黨蔣介石無奈廢棄一黨獨裁的獨裁迷思,一方面動員了對共產黨的內戰,一方面炮制召開首屆國民大會的獨角戲,并對民主黨派大肆危害彈壓,實際撕毀了《雙十協議》。
中國共產黨制訂了唇槍舌劍、以革命戰爭反對反革命戰爭的方針,開始堅決的武裝回擊。眾多民主黨派領導人紛紛采用了與中共站在一起的態度,堅定反對和抵制蔣介石獨裁行動,以實際舉動與國民黨破裂了。
在反對國民黨專制統治的共同奮斗中,身處延安、西柏坡戰爭火線的毛澤東、周恩來,與身在蔣管區和香港等地的宋慶齡、張瀾、李濟深等有名民主黨派領袖固然分隔遠方,但心氣相通,肝膽相照。他們在為人民解放戰役的不斷勝利而獨特歡喜鼓勵的同時,也開端為如何樹立一個民主的新中國而防患未然思考策劃。
1948年蒲月,中國共產黨發表《五一宣言》,發出了打倒國民黨反動派、迅速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這個號令得到各民主黨派的熱鬧響應。此后,在戰場上共產黨引導的人民解放戰斗節節成功的同時,一個反對國民黨統治的民主同一陣線也一直發展強大,大量民主人士在共產黨的懇切邀請和精心部署下,歷經艱險,從蔣管區,從香港、從國外紛紜奔赴解放區……
1949年9月21日,群英薈萃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部會議在北京盛大召開。爾后九天,中華人民共跟國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
正面評估
《建國大業》票房已勝利超出億元大關。而從弘揚主旋律的角度看,這樣一部政治性極強的影片取得如斯普遍關注和傳布,宣傳后果也非常突出。講政治和賺鈔票在這部電影身上實現了幻想的聯合。
這部片子解脫了對蔣介石的丑化,較能合乎當時蔣介石在抗戰后人格的形象。
《建國大業》的發行和宣揚又有市場化運作,由于有明星的號召力,加之宣傳到位,所以拷貝投放數目前所未有,志在必得要創中國影史上的國產片票房新紀錄。
負面評價
此部片子矮化共產黨,并且在影片中毛澤東看起來像土匪,而蔣介石看起來卻像末路好漢。
雖然《建國大業》票房很高,但其中也不乏組織觀看而來的。影片對毛澤東的描述有很多不符史實之處,仍是“高大全”、“大樹特樹”那一套。那些加入新政協的數百位代表或是開國大老不多少是死于非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268360.html
相關閱讀:16年中學生暑期必看經典勵志電影:錄取通知
推薦大學生必看勵志電影17部
失戀看的勵志電影推薦
初中生暑假必看的經典勵志電影《心靈捕手》
俞敏洪:中國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