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影片以70年代末東北某農場知青的經歷折射1977年恢復高考為中國社會帶來的深刻影響。
【簡介】
1977年的夏秋之間,在東北某農場三分場。革委會老遲在床上輾轉反側,睡的極其不踏實。農場的路要翻修,定誰做隊長是個很重要的事情。老遲立刻想到潘志友,潘志友是個北京知青,是老遲的愛將,人聰明又肯干,最重要覺悟很高。
不過,讓老遲最省心的潘志友,偏偏做了最不省心的事情——公然和右派之女陳瓊談起戀愛來。潘志友和陳瓊卿卿我我的在樹叢間,突然被跳出來的巡邏隊員抓住,給揪了起來。潘志友喊著:“主任……”老遲一下子醒了,他從床上坐起來,突然眼睛一亮。為什么不給陳瓊個機會,讓她走的遠遠的!對,就這么辦,老遲心里踏實了,笑瞇瞇的又睡了。
第二天晚上,老遲正在為轄區內的沼澤地大雁洼未來的良田計劃運籌帷幄,他手下的一堆知青卻在百無聊賴地守候在操場上的流動電影放映機前,看著新聞紀錄片——北京一場似乎與他們毫無關聯的足球賽。當大家驚訝地看到鄧小平出現在電影屏幕上時,頓生一些異常的興奮,并且敏感地意識到這一幕很可能和未來有著一定的關聯。
這些知青多半來自大城市,看似習慣了這種戰天斗地的生活。然而實際上,改變命運的想法一直在強子(張國強)、小根寶等人看似麻木的外表下暗潮涌動。一個最關鍵的機會,就是獲得農場的推薦去讀大學——這一點恰恰使得老遲宣布的修路先遣隊計劃成為知青們垂涎的要點。立功、受推薦、讀大學告別知青生涯,強子他們在沉默中勾畫著自己的夢想,但讓大家萬萬沒想到的是,老遲最終將先遣隊隊長的職務給了不起眼的女知青陳瓊。
強子等人很不服氣,陳瓊卻是受寵若驚。潘志友也顯得非常吃驚。陳瓊算是老遲最不待見的人之一了,這樣重要的任務落在她的身上,大家一時間摸不清老遲葫蘆里賣的什么藥。陳瓊出身“歷史反革命”家庭,雖然父母離婚但對她的影響依舊是不可避免的,為此她安于知青的生涯。即使和三分場直屬連連長,北京知青潘志友戀愛,她很想好好的跟潘志友過日子,但是實際上,她是極其自卑,覺得自己無論如何配不上潘志友。
不過,老遲他想到的妙招,就是讓陳瓊靠先遣隊建功,自己順理成章將其報送大學,讓這對階級成份差異巨大的年輕戀人勞燕分飛。潘志友珍惜與陳瓊的感情,但是他更明白大學對于改變戀人命運的意義。而屢受打擊,急切需要“向組織靠攏”的陳瓊幾乎習慣了別人操縱她的人生,在逆來順受中等待著自己未來的走向,哪怕老遲要另外給她介紹對象,她竟也一口答應。
雖然陳瓊獲得了先機,但是為了得到讀大學的推薦,其他知青們還在做著競爭。他們決定用扛大包的比賽方式來一決勝負,看看誰能拿到推薦表。
最后,還是他們中最弱小的小根寶贏了,因為他獲得了潘志友、強子等人的強力支持,一直很自卑的小根寶也第一次收獲了自信和希望。
陳瓊雖然獲得了一直夢想的榮譽,但是她心里依然像塊石頭一樣壓著難受。只要一想到父親陳甫德的樣子,她就生不如死,是父親把她帶到如此絕境。而被打成歷史反革命的陳甫德,為了讓女兒參加高考,不顧一切禁錮,逃出生天的來到農場附近,既想立刻開始給女兒復習,又怕女兒不接受。巧的是,他遇到了強子。于是,強子成為了率先獲得考試復習機會的知青。
然而就在這時,一個不脛而走的消息讓大家苦苦支撐的“死水”局面震動出漣漪——高考制度將于當年恢復,推薦上大學從制度上就此成為了歷史。傳言、遲疑、猜測、激動……機遇的大門不再是一張薄而沉重的推薦表,而是向每個急于改變命運的知青打開了。8年積聚的清苦生涯,憤怒和痛苦,如積累的火山開始滾動起他們的巖漿。就連無心高考的潘志友和陳瓊也開始不安和騷動,因為他們隱約感受到,一場社會的變革即將到來。
對此,有一個人是難以接受的,那就是老遲。這么多年的農場生涯,投入了他的青春和理想,也收獲了成績,當然,同時也收獲了一種固定難移的思維模式。當那些永不安份的知青們暴露出一點點動搖他權威的苗頭,他都會全力予以禁錮和制止,更何況這一次是來自外部世界的引誘和動搖,他豈能接受自己權威受到這樣的挑戰。
老遲依然使用一貫方式,迫使知青們了解“現狀”——農場當家人還是他一個,要考試的,必須獲得推薦。他當然下意識地排斥著,堅決認定那是謠言,更加嚴厲地管轄起自己的部下,更加主動地安排著所有人的每一道人生軌跡,更試圖用全力推動大雁洼的計劃和憧憬,讓一切恢復到“正軌”。
但是,他很快就感到自己越來越力不從心:首先,他發現以強子為首越來越多的心思萌動的知青開始自發復習迎考,由此吸引大量精力;其次,他的權威不可避免的動搖了;最終,連他的愛將潘志友和他眼里最容易拿捏的弱者陳瓊也擺脫了他的“緊箍咒”,老遲居然目睹他們雙雙睡到了一張床上。
軍人出身的老遲豈肯束手就擒,盡管他最終不得不接受高考制度變革的事實,但是他掌握的公章并沒有過時,憑此他足以設立決定每個人命運走向的關隘!而對另一件令他操心的愛將生活問題,他則利用陳瓊的“反革命”父親陳甫德貿然趕來的秘密,對陳瓊施加著壓力,陳瓊違心出賣父親的表現也讓老遲覺得大局在握。
然而,堵住火山的噴發可不是容易的。當目睹機遇如此接近,而老遲人為制造的困難又如此現實時,強子他們憤怒了,他們絕食抗議。老遲曾經無比堅持的立場最終動搖了,潘志友適當的勸誡,陳甫德對女兒無私的愛,最終喚醒了他的人性。在矛盾中被推上風口浪尖的小根寶因為意外事故而死亡,也深深地觸動了他,畢竟,在鐵的紀律外衣下他還是一個善良的長者。在大雁洼關鍵的燒荒戰役中,他感慨過去的一切如同烈火舔燒的野草那樣永不回頭了。最終,他通過潘志友悄然打開了缺口,也在趕考的知青最需要幫助的時刻成為他們堅強的后盾,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支柱。
1977年12月10日,改變一代人命運的高考在這一天復蘇,“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蘇醒了”。孤獨地坐在考場外的老遲等來了拿著填滿考卷卻沒有上交的潘志友,想留下的終究會留下;而想離開的,無數像老遲這樣的“主任”再也不會動用他們的公章設置障礙了。
【影評】
影片中有陳瓊向潘志友“獻身”情節,那個年代的女性視貞操為生命,婚前性行為是大逆不道的,導演安排這場戲,純粹是為了展示周顯欣的“中國第一身材”,商業目的昭然,實則藝術上缺乏信心所致。影片結尾大大出人意料,知青連長潘志友提前走出考場放棄了高考,回到了老場長身邊,影片反映的是高考改變命運,最后卻以反向的價值取向來安排男主角的命運
《高考1977》雖是所謂“主旋律”,但卻是一部有個性的,有相當思想內涵的,能反映時代、貼近生活、針對時弊并且流淌著激情,具有一定觀賞性的作品。影片以四兩撥千斤的技巧,用貼近百姓、頗有文彩的對白,鋪排了一個個近乎黑色幽默的細節,毫不張揚地抵制、批判、鞭打。編導處處著力挖掘與展現那個年代人性中的善良,從而使這種批判具有了強烈的震撼張力。對人性的開掘與展現,是《高考1977》的靈魂,也是它所以能打動人心的重要原因。影片拍得大氣,相當有歷史感,用畫面塑造一個個具有個性的人物,連配角也相當出彩,還原了那段歷史真實。它的基調,是向上的,昂揚的,對未來是充滿希望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338098.html
相關閱讀:失戀看的勵志電影推薦
初中生暑假必看的經典勵志電影《心靈捕手》
俞敏洪:中國合伙人
推薦大學生必看勵志電影17部
16年中學生暑期必看經典勵志電影:錄取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