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流星在深藍色的夜空劃過,眼睛總會不停地去追尋,追求那霎時的漂亮。曇花開在涼快的月夜,只為那片刻的驚艷。鐵樹孤獨地守候,等候的是千百年后的綻開。
無處不適意,心似秋月碧如潭。
什么是適意的?古德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世間好季節”。我以為適意的并無特定的權衡尺度,它是一種生活的藝術,生涯的境界。是主觀意識對待客觀事物時各人心坎不同的反映。同樣是下雨天,詩人也許會在雨中抬頭沉吟絕妙的佳句;音樂家則依據雨滴的節奏編出動人的音樂:禪師也許會在雨聲中悟入安靜三昧;而潦倒的人興許會更加懊喪。
因為人們抉擇的生活方法不同,對適意所表示的情勢也不盡雷同。絕對而言,滿足的人輕易,貪婪的人常常疼痛。俗語云:“窮人有窮人的,富人有富人的苦楚”。曾經有一位富翁,門庭高廣,位置顯赫,家財萬貫,十分富有。但他隔壁的街坊,茅蓬漏雨、非常貧困,以專門替別人家牧羊為生。可是窮人家天天傳來一直的笑聲,富翁卻終日為了上的事費盡心理、愁眉不展,尤其是他那不孝的兒子到處無中生有,更讓他費盡心神。他如許盼望本人有一天能跟窮人一樣開懷大笑,但對他來說,這是一個遙遙不可及的夢。由于他所追尋的就是所有向“錢”看。
李白的《山中問答》有:“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好一片閑情逸致的,看桃花紛紜跟著水流、悄無聲息、自做作然地漂流遠去。這是歷代山人所追尋的境界。
漫漫黃沙路,穿梭多少萬里,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孤單西行求法的唐僧玄奘巨匠,歷經含辛茹苦獲得真經凱旋而歸,這是佛教史上一位巨大的譯經僧所追尋的適意。
莫邪干將只為一把劍;文人書生只為半句辭。只有存在于天地間就有所追尋:獵人追尋獵物;飛鳥追尋天空;俗人追尋;僧人追尋佛陀。追尋的是一樣的,但的性質千差萬別。就像日常生活中有兩類人:一種是樂天派,一種是消極派。的人知足常樂,時時都適意。達觀的人滿目悲涼,處處不適意。
由此證實,適意與否,完整在于個人的心念,由行動的分辨,就發生出與痛苦。順其天然,一切隨緣,則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心靈雞湯!
人到無求品自高,行云流水度年齡;愿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這就是一名僧人所尋求的適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171772.html
相關閱讀:惟愿生活寧馨如昔,歲月清歡依然
以最美的姿態 迎接生活每一天
時光才是最后的贏家
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
一種本領,是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