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時候我們會迫切的想知道我們為什么痛苦,當我們把心理能量過分的集中于內心時,痛苦只會被無限的放大。如果越是刻意,就越無法改變。我們沒有人能做到禪宗那樣,完全毫無痛苦的洞察著自己的內心。那是神一般的境界,誰人都想要達到,但是卻永遠達不到。要想不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帶著痛苦生活。
“別傻了,放下吧。”或者“別想了,看開點。”傷心欲絕的時候身邊的朋友對你說的最多的話恐怕就是這兩句?墒切Ч鶝]那么好。有些人繼續找人傾訴,依舊會想不開;而有些人非常想要放下,結果卻越發放不下。
相似的問題還有很多,會議發言時我們越在內心鼓勵自己自信輕松,就越會覺得緊張;失眠時我們越想著盡快入睡,就越會輾轉難眠;害羞的人越是暗示自己見人要表現的大方,結果越發拘謹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為什么這些情感上、生活上的痛苦會如此讓人糾結?我們遭遇了,然后找一個知心的好友傾訴,順帶獲得了安慰、快樂、信心和勇氣,但是為什么,在過后不久,我們又會因為一首歌曲、一片枯葉、一襲落霞、一部電影、一處景色、一盤菜,而再次哽咽,深陷痛苦的渦流?為什么下次遇到了相似的場景,我們又會感到不安和恐慌,然后事后責備自己的愚笨?
下面我借由自己的經驗拋磚引玉,談談一個人到底如何才能自信、快樂的生活。如果你看完后能理解到其實這篇文章毫無意義,那么說明你已經漸臻佳境。
我們經常陷入一個誤區,就是認為自信是意志強的結果。人們會舉出很多例子,比如諸葛亮、比如拿破侖,但是即便是諸葛亮的空城計,其鋌而走險也是建立在經驗之上的決斷,他意志堅決,但是我想坐在城樓之上也并非無一絲恐慌。
其實自信只可能源自經驗,當然胡攪蠻纏和目中無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自信。自信并不是天生的,我們覺得一個人很自信,其實那都是環境造就的。在我們性格形成之初,如果我們做了一件事,無論成功或者失敗,若能從中體驗到超出我們預期的成就感,那就能積累一點自信。有的人很幸運,從小有很好的教育方法和家庭環境,積累了自信外向的性格。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427760.html
相關閱讀: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
惟愿生活寧馨如昔,歲月清歡依然
一種本領,是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以最美的姿態 迎接生活每一天
時光才是最后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