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遠比舉動更完善、直接,但往往傷人最直接的也恰是思惟。
――序言
很長時間想寫一點東西,但總會身不禁已。于是,很多時候的許多感到就這樣被沉埋。往往此時也是最叫人酸楚。
母親總是內斂的。記得剛畢業又沒考上好大學而別的成就凡凡父母仍盤算送她們讀大學那會兒,心情真的很差,幾度顛到谷底。而每每當我心境煩躁,任意妄為甚至胡作非為地亂發脾氣時,她總是悄悄地呆坐著,不看我也不阻攔我。雙手隨便地搭拉在雙腿上手指卻輕輕的擺動著像是在打算什么又像是做錯事的小孩那種怕大人責罰的膽怯不安。實在,她是清楚我心里的苦處的,她知道我心底的掙扎,知道這所謂的放棄對一個從小破志永不廢棄美術的人而言象征著什么,只是運氣的鎖切實太堅錮甚至于雙手血肉淋漓卻涓滴把它搖動不得。那段時間里,時間好像就是定形劑,抱怨、發愁、頹喪一直地反復、循環。發脾氣、摔東西已是天天的不可或缺。我不知道那段日子里,我究竟摔壞了多少曾經自以為最主要的貨色,也不曉得那經常被我弄得很亂的房子母親畢竟費了多少工夫去整頓。
一次,發完性格跑出去,一呆就十多少小時;厝ィ娝在整理,就長長地攤坐在著外面門檻上。暮秋的氣象老是帶著些許涼意的的,她拿了件單衣從身后微微地膽大妄為地給我披上而后又踱步回到屋里,仍舊是收拾著,那么語無倫次,那么嫻熟有序。城市的燈光總是帶著點渾然、昏黃像歷經滄桑的老者,在時光的長河里緩緩傾訴講訴那些曾經的炫美與悲愁。
有人說孩子的苦難在母親那往往是要加倍的。有那么一段時間,我開端有意無意地絕食,不同外界接觸,人生智慧,每天把本人鎖在房間里,白天、黑夜徑自活在靈魂的桎梏里,憂慮、埋怨、頹廢,闊別塵世恍如成了當時最大的欲望。
當我醒來已是薄暮,夕陽的余暉穿透那白得刺眼的簾幕落在床單上,像極了那懾人心魄的鬼魅,妖艷而俗媚。不知過多時,只聽得門“吱呀”一聲開了,母親從門外緩緩地走將進來,手里端著水,水還不斷地從盆里冒著那白氣兒像紗幕把她的臉半遮半掩著。見我醒來,母親立即放了盆圍將過來!白蛲,你暈倒了,醫生說你是膂力透支外加帶點感冒。”
“哦”我掉以輕心地應著聲,眼睛卻瞥向了窗外。
“是下戰書了”她略有所思地說著。
“我什么時候能夠走”。
“醫生說要到點滴輸完。”她似還有什么要說,見我望著窗外又什么也不說了只是數落著那幾根充滿皺紋的指。
隨后的時間是靜默的。我足漸恢復,也不再把自己關在屋子里瞎想,偶然還會出去走走,遇到熟人還會嘮叨幾句。有時心情舒服些的時候還會在離她不遠的地方呆會兒。
偶爾從外面回來的年青男女那聽得外面的世界很是出色、自在,于是我決議出去闖闖,看看山的那邊,看看那傳說中的地平線,看看那太陽升起與下降的地方到底相隔多遠?可又擔憂她不會贊成或是批準讓我走了結又叫我走了就不要回來。
母親究竟是寬宏與慈祥的。她許我出去逛逛,說到外面闖闖也好,要是不如意就回來。
外面的世界是喧囂與無奈的。時常在夜深人靜時單獨站在無邊的安靜里,輕掀起記憶扉頁中那些難忘的人跟事,或湮或滅或殘或缺卻唯獨少了她。本來,在那些被急躁與繁忙裹挾的日里,心早已變得敏感、麻痹,忘了疼愛。冬天,我打算回家,回到那個離她與我最近的處所,哪怕只能呆一會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anggan/171728.html
相關閱讀:那樣茫然的灼傷
寶寶,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你會心痛嗎?
只許今生,不戀來世
執筆無措,喟嘆流年若夢
一場精神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