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楊花落盡杜鵑聲聲哀啼, 得知您被貶龍標跋涉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把我的愁心托付給明月, 一同伴隨您奔赴迢迢遠方。
作者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不僅風格豪放、想象豐富,音律和諧,而且有時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堵勍醪g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好詩。在盛唐詩壇上,王昌齡也是璀燦的群星之一,以寫邊塞題材著稱,特別擅長七絕。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漂泊無定的楊花、啼鳴凄歷的子規的描寫塑造了悲傷的氣勢。
▲古人論詩有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李白詩中可為例的一 句是:楊花落盡子規啼。
▲詩中寫“楊花”的作用是什么?答:點名時令;渲染離別的氛圍
▲寓情于景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表現手法,“楊花落盡子規啼”這句詩表達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楊花在舊體詩中象征離散漂泊,本詩首句通過各種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節的一種哀傷、惆悵氣氛。
▲李白的這首七言絕句在前兩句的寫景中有什么特色?
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候,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即杜鵑,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它總悲哀凄慘地啼叫著。因此,可以說,詩中開頭一句的寫景,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此詩子規一詞,作者融情與景,借景抒情,愁一詞表達了作者真切的關懷。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請對“我寄愁心與明月”這句詩從修辭和作者情感表達兩個角度作簡要賞析。
本詩最后兩句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將“愁心”帶給遠方的朋友,詩句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無奈,抒發了作者對友人被貶遠行的憂慮關心之情。
▲詩人為什么偏要寄愁心與明月?
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間最為濃郁,由月的陰晴圓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歡離合。
▲作者為什么要把“愁心”寄與“明月”?
因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見月如見作者。
▲“我寄愁心與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當面說,卻要“與明月”,又是為什么?
答:因朋友王昌齡“左遷”(貶官)而愁。作者并不在朋友身邊,“聞”、“遙”可證。
▲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有“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ci/533046.html
相關閱讀:古詩文閱讀《過零丁洋》《魚我所欲也》比較閱讀答案
《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閱讀及答案
古詩詞中的色彩美閱讀答案
《清溪行》閱讀答案
《菩薩蠻?宿水口》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