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清?余丙照《賦學指南》卷三:詮題類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辭賦精選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清?余丙照《賦學指南》卷三:詮題類 來源:丁文龍 【清·余丙照《賦學指南》卷三】
詮題類
比例 比與陪襯,有虛實之不同,陪襯者,借他件以陪出本題,多在虛步上著墨,此則題位已坐實了,直將他件與本題較其同異,度其短長,而本題之妙自見。用此法,大約抬高本題之意居多。 李宗瀚《柿葉肄書賦》:
恰聽春蠶之食,筆下有聲;便同秋蚓之工,畫來隨意。 齊召南《壁中聞絲竹賦》:
似聞虞帝之韻,美矣善矣;似彈文王之操,頎然黝然。 周召南《庚子拜經賦》:
較丁亥之用萬,倍覺尊嚴;比甲子之披圖,還求根柢。 周召南《韓蘄王騎驢圖賦》:
避禍寧遲,繹莊辛之顧犬;見機獨早,同張翰之思(鱸)。 吳寧《吐綬雞賦》:
貯絲綸于蒲腹,不是春蠶;附尺帛于修領,豈同歸雁。 葉紹?《春山如笑賦》:
遇神人于姑射,曲擬形容;認面目于廬山,頓淆真假。 周召南《蛟毫褥賦》:
即教被織龍文,讓茲潤澤;縱使枕鐫鹿角,遜此澄清。 余丙照《精衛填海賦》:
渾同齊女為蟬,常含余怨;并異韓憑作蝶,自栩芳姿。
雙關 雙關者,蓋題系兩截話頭,如“秧針”、“柳線”等題,不得單做上一字,又不得呆做下一字,總要雙關齊下,不沾不脫,似是而非。若系喻意題,全不露出正意字面者,亦須兩面關通,方得詮題真諦,但此法總以渾融為主。 曹仁虎《秋云似羅賦》:
裁來一幅霓裳,幾同擘絮;排出數行雁字,渾訝書裙。 華湛恩《圣言如水火賦》:
性猶湍而可決,真覺如流;氣有焰而常騰,無妨向邇。 沈揚《蜃樓賦》:
興也勃焉,豈必費百金之產;翩其逝矣,何曾飛三月之灰。 王元梅《雁字賦》:
得鐘繇之筆法,矯若游龍;會逸少之楷書,翩若舞鶴。 汪學金《文陣賦》:
倚馬才高,腦貯甲兵十萬;雕龍技擅,腸撐文字五千。 何晉梓《筆陣賦》:
扼片言以居要,單騎前行;快生面之獨開,偏師直搗。 褚式玉《白傅裳賦》:
針似神行,補就古今之缺;斗隨膽運,熨乎恩怨之波。
串合 串合與雙關異也。雙關則一語關合兩面,如“聚米為山”題,則用飯顆敖倉典故,則“米”字“山”字俱關定矣。串合則語仍兩截,如“聚米為山”題,或用米的典故,順串合山;或用山的典故,逆串合米?傄M織精工,如天衣無縫則妙。 李鐘潮《春山如笑賦》:
如其頑石點頭,曾否拈花微笑;倘使仙人撫掌,定然著手成春。 王宗誠《文昌氣如珠賦》:
縱遇捫參之手,入掌何能;還看旋磨之天,走盤乍似。 吳省欽《二月春風似剪刀賦》:
如其低趁橫波,便作吳淞之幅;若使斜徑嫩葉,都成唐國之桐。 何晉梓《筆陣賦》:
倘教背水屯軍,詞源倒峽;若使拔山賈勇,老氣橫秋。 周召南《密雨如散絲賦》:
鳥出山腰,定訝張羅于繡笛;魚游水面,亦疑把釣于芳池。 余丙照《米囊花賦》:
蜂筒午鬧,依稀官吏之催租;蝶板晨敲,仿佛山僧之募化。
映帶 映者,照映題面生姿,取與題相近之事映合之。有旁映,正映,反映諸法。帶者,帶定題位不舍,在于題稍離時用之,有順帶,逆帶諸法。與雙關、陪襯相似而不同也。 吳省蘭《誤筆為鳥駁?牛賦》:
當兔穎初拈,具有食牛之氣;乃麝煤忽染,幾成類狗之為。(題前映) 吳省欽《春風似剪刀賦》:
真花片片,轉頭而便覺春回;碎錦重重,運腕而旋疑風發。(題后帶) 吳稷堂《誤筆為鳥駁?牛賦》:
主人情重,原逞鴻飛鶴舞之奇;書圣才多,待呈鳳起蛟騰之術。
他時置向篋中,無慮角傷鼷鼠;此際成諸筆底,應知目少全牛。(前一聯題前映,后一聯題后帶) 宋言《漁父辭劍賦》:
整棹西歸,自受執圭之賞;論功北面,那無切玉之珍。(中間帶)
連環吐月,空臨玉匣之間;一葉乘風,漸入寒煙之際。(題后帶)
(映多用在題前,有水月鏡花之妙;帶則題之中后皆用之,在蛛絲馬跡之間,二法正宜分清)
疑審 疑審者,故作猜疑,設為審問也。蓋平鋪直敘,有何佳趣。惟于縱筆中途,忽生疑陣,審問低?,便覺豐姿動宕,機趣橫生矣。 齊彥槐《老少年賦》:
似學士之文章,老彌絢爛;豈徐娘之顏色,晚更鮮妍。 葉紹?《春山如笑賦》:
豈其撫仙人之掌,乍驚照水芙蓉;將毋拈天女之花,忽現浮空菡萏。 吳錫麒《昆明池織女石賦》:
豈其爐煉媧皇,青天補后;莫是衣披玉女,神雨來時。 周召南《蛟毫褥賦》:
莫是潛形水底,本含破霧之功;蓋由煉質波中,原其招涼之義。(上半疑審,下半推原) 周召南《密雨如散絲賦》:
想是天孫織罷,散得千條;翻疑仙女繅余,遺來萬縷。 張長庚《天光云影賦》:
豈此中別有一天,去隨流水;或是處不分兩境,坐看行云。
釋義 釋義者,解釋題中字義也。蓋字面固宜醒豁,字義尤貴疏清,其法自歐陽公《秋聲賦》中得來。須上用一句注定,下復以一二句申明之,總要抉出精義,方能動人,不然徒形敷衍耳。 姚頤《磁石引針賦》:
石者核也,氣凝精而為核;磁者慈也,母招子以為慈。 朱士彥《秋末晚菘賦》:
菘有取于松焉,后群芳而獨茂;秋之為言?也,出老圃而不枯。 金?《太極圖賦》:
極者至也,猶極星極辰,無可越其范圍;太者大也,猶太始太初,莫能拘其形跡。 嚴榮《文露沈武露布賦》:
沈之為言默也,聚而不散,如石髓之中含;布之為言陳也,酌而不窮,仰天漿之下注。 王元梅《霜鐘賦》:
蓋霜之為氣凝也,感乎陰而至斯有色;鐘之為言動也,應乎秋而金乃成聲。
議論 以議論詁題,賦家勝境。須另有一番意義,然后宛轉說來,皆成妙諦。但語忌沉晦,而貴清醒。 蔣祥墀《五風十雨賦》:
風能風人,雨能雨人,知天事之依乎人事;五日畫石,十日畫水,嘆化工之具有畫工。 姚頤《六事廉為本賦》:
有猷有為有守,終言守者所以賅其全;曰清曰慎曰勤,首言清者乃徐觀其既(概)。 譚光祥《埴在埏賦》:
蓋五行中善變者土,故以喻民俗之型仁;而三代前所尚者陶,故以喻帝廷之若采。 華湛恩《圣人之言似水火賦》:
水生天一,火生地二,圣人直參天地而發其精;水曰潤下,火曰炎上,圣言直統上下而窮其旨。 秦光煦《寒碧堂賦》:
意托于寒,知凜凜清操,決無附熱趨炎之態,色取乎碧,想蒼蒼老氣,絕少憐紅寵綠之情。
且堂之中,寒菊連床,碧云繞架,盡饒樂意之相關;而堂之外,寒蟬咽露,碧樹橫秋,可見命名之有以。
搓法 搓法者,上句煉出一字,一手握定,下句即從此一字,生出意義;丨h變換,如搓繩然。故曰搓法。總要手筆靈便,愈轉愈深,愈折愈醒方妙。 齊次風《月中桂賦》:
惟水生木,實為坎水之精;有木干云,更出青云之上。 王昶《麥浪賦》:,
映池邊之細柳,還同柳浪之翻;連屋外之長松,幾誤松濤之卷。 蔣祥墀《擊缽催詩賦》:
昔持壇而請雨,應是雨催;今握管而凌云,先驚云遏。 韋謙恒《精理亦道心賦》:
理本無形,每因形而始著;言皆有物,斯遇物而即呈。 周召南《密雨如散絲賦》:
倘是風姨吸去,定制風?;如經云母拾來,即成云布。 余丙照《蛙鼓賦》:
協雷鳴于夜半,不是蛟雷;像雨點于波中,豈同蛩雨。
旋風筆 法與搓法不同,彼則煉一字于兩句之中,轉換見意,如兩股之交互,故曰搓。此則拈一字于一句之內,靈變取致,如一絲之縈繞,故日旋。謂之旋風,以筆之宛轉迅疾也。 詹應甲《舉燭賦》:
遺來手翰,相喻于不言之言;悟出心葩,乃知有無用之用。 周系英《庚子拜經賦》:
銘遵考父,一命傴而再命僂;受比丹書,三日齋而七日戒。 陳昌圖《仙禁日長賦》:
朱明時節,小年渾似大年;青瑣光陰,一日還如兩日。 吳東昱《叱石成羊賦》:
或有憑焉,固已據非所據;神乎技矣,豈不玄之又玄。 張?《木牛流馬賦》:
神似而非形似,寧同縛狗以芻;德成斯以藝成,竟令養雞似木。 王尚?《抱甕灌園賦》:
豈老農之與老圃,利器無庸;知機事必有機心,淵襟獨抱。 崔鏊《五月披裘賦》:
熱吾體而不熱吾中,非外物可誘也;逾其時而不逾其守,詎無道以處之。
撞法 賦有本題字面屬單,,難于自為對仗,必須上半聯另借他件作出,下半聯仍就本題作對。撞起一聯,共成絕對,然排偶之中,必參以側卸之筆,方能賓主分明,無眉目不清之弊。 宋言《學雞鳴度關賦》:
念秦關之百二,難起狼心;笑齊客之三千,不如雞口。 黃因璉《祈蠶會賦》:
卜雞骨而占年,前村罷社;賽馬頭而乞福,此地迎神。 汪元爵《龍賓十二》:
為供翰苑驅馳,故呼之曰使;幾供名流?洽,故命以為賓。 錢智林《杏花賦》:
二分春色,香遲崔護之桃;十里晴霞,暖試仙人之杏。 顧元熙《明月前身賦》:
種靈根于夙世,自然腕下生風;繪妙景于當前,宛爾指頭見月。 周召南《秧馬賦》:
制自雕龍之手,宛爾如生;裝成名馬之形,居然可坐。 余丙照《蛙鼓賦》:
遙遙古寺,誰撞會食之鐘;漠漠水田,儼作插秧之鼓。 余丙照《人跡板橋霜賦》:
胡為乎未至灞橋,忽同踏雪;有是哉才成葛屨,便爾履霜。
算法 凡遇數目題,莫妙于用算法。蓋本題數目多少,難以實詮,必借他件數目字較定之。數目比本題多者,用除法;數目比本題少者,用乘法。乘、除算來,本題之數目自見。 徐詮《一月得四十五日賦》:
倍花風之數,恰少其三;符大衍之占,又虛其四。
譬諸六十四卦數,余十九而猶。桓`比三十六宮算,加九籌而為記。 盧?《香山九老圖賦》:
使年盡符乎大舜,厥壽惟千;緣數不備于亂臣,其人則九。
僅窺其半,指為商嶺之四人;未睹其全,疑是河濱之五老。
緲一星于絳縣,計甲子而偏多;分半數于瀛洲,置煙霞而亦好。 王以銜《五六天地之中合賦》:
干屬于天,倍其五而十全可記;支屬于地,倍其六而十二無衍。 徐紹曾《十八學土登瀛洲賦》:
擬以野中元愷,既增雙璧之奇;比之閣上麒麟,更益七賢之數。
前后著想 賦有前面后面,作者必前后著想,方無剩義。其法有三:一是上二句追憶題前,下二句落到題面,此瞻前法也。一是上二句安頓題位,下二句推向題后,此顧后法也。一是上二句收足題位,下二句繳到題前,此逆挽法也。 王曾述《問訊東橋竹賦》:
曩時刻字,認斑點之猶存;今日尋芳,喜檀?之益固。 項家達《賣劍買牛賦》:
昔日秋風塞上,矜斬馬以稱雄;此時青草堤邊,學騎牛而適意。 朱函光《柳橋賦》:
記曾踏遍霜華,寒生茅店;又是飄殘柳帶,綠暗河橋。(瞻前法) 金國瑩《煨手賦》:
參禪五夜,此時小隱之人;贈子一言,他日太平之相。 劉應鈞《冶亭贈扇賦》:
算此際圓如夜月,袖底藏無;問他年洽到秋風,篋中捐未。(顧后法) 初彭齡《善為不龜手之藥賦》:
此日吳門丐者,已瞻?赫于華輪;當時鹿上?人,猶自辛勤于寒冰。 袁汝鷹《畢卓持螯賦》:
快此際癸尊同列,半雜紅姜;憶爾時丁港低擒,一枝紅蓼。(逆挽法)
題前翻跌 文忌平鋪直瀉,賦亦如之。賦之得機得勢,莫妙于題前用翻筆,跌起全題;下段轉到題面,順題寫去,便勢如破竹矣。此等筆法,最宜則效。 顧莼《鵲橋賦》:
非無亙漢之虹,安得跨虹而去也(跌起鵲字);亦有支機之石,豈能鞭石以從成之(跌起橋字)。 鮑桂星《查客至斗牛賦》:
非羽轂而飆輪,曷由梯躡;縱捫參而歷井,疇測津涯。(從“斗”字跌起“查”字) 陸以誠《?僂丈人承蜩賦》:
飲還惟露,本無釣餌之貪;居不待巢,應免網羅之取。 胡金?《梯云取月賦》:
爭羨唐皇,思蹇裳而涉漢;不逢公遠,誰擲杖以成橋。 楊昌光《霜鐘賦》:
要必鳧氏鑄成,才分侈?;定須鯨魚擊去,始助清閑。 周召南《張良借箸賦》:
發謀已左,誰補袞以繩愆;當局方迷,孰運籌而獻策。 丙照《斬蘄王騎驢圖賦》:
方將提鼓援桴,枕戈而臥;豈肯輕裘緩帶,秉燭而游。
段末收束 一段有一段之收束,通篇有通篇之收束,總要氣足意圓,語壯筆老,方足得住一段,方兜得住通篇。倘欠周匝,或不緊嚴,與軟腳之病何異。 錢寶瑛《柳汁染衣賦》:
懸知桃李城中,經還寫佛;始信芙蓉鏡下,語竟通神。 楊昌光《六角扇賦》:
何曾誤作烏犍,群推妙手;信是奔如渴驥,夙擅嘉譽。 楊昌光《甘雨為醴泉賦》:
何妨蠟屐,盛來白玉盤中;不必攜錢,沽向綠楊村里。 吳東昱《玉水記方流賦》:
樂水何人,自此漫矜圓智;臨流有興,從今好詠方舟。 周召南《佩刀出飛泉賦》:
始知山下出泉,像非妄設;足信金能生水,理不相違。 楊昌光《瀟湘夜雨賦》:
遙知環佩初歸,瑤臺路濕;最是衣裳欲冷,翠燭光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ci/cifu/363885.html

相關閱讀:唐朝黎逢《象魏賦》《貢士謁文宣王賦》《貢舉人見於含元殿賦》《
清?余丙照《賦學指南》卷五:論琢句
晉?陸機《白云賦》
晉?陸機《感時賦》
漢?賈誼《吊屈原賦》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