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魏明倫新碑文》自序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辭賦精選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化“文學恐龍”為“藝術孔雀”----《魏明倫新碑文》自序 來源:佚名 熟悉我的讀者,可能知道巴蜀小鬼的兩句自白:我是生活中的守法戶,藝術上的違法戶!我9歲粉墨登臺,演戲之余,自修文學。12歲習作寫戲,至今從藝62年,第一職業主攻戲劇。1988年后,第二職業兼寫雜文。從1994年開始鬼迷心竅,投入“第三產業”----撰寫駢體文言碑銘。在十九世紀尾期,中國文壇守三千年傳統而通行文言之時,誰敢首倡白話,就是離經叛道的“違法戶”。在二十世紀尾期,中國文壇繼百年新文化傳統而通行白話之時,誰敢帶頭試作文言碑銘,也是離經叛道的“違法戶”。假若我早生半個世紀,處于“五四”晨曦,我也會離當時之經,叛當時之道,反傳統推廣白話,走極端根絕文言。奈何余生也晚,處于文言總體式微時期。文言詩詞、文言楹聯雖未絕跡,還有傳人;但文言辭賦,文言碑銘,物種湮滅,已成“文學恐龍”矣!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大白話快餐文娛盛行之際,鄙人偏不與時俱進,居然背道而馳,為斷裂了的文言碑銘惋惜,為愈合這種文學體裁而帶頭試筆。中國古典文言碑銘,杰作疊出,光耀史冊。中國古典建筑,多有碑銘相配。岳陽樓有《岳陽樓記》,醉翁亭有《醉翁亭記》,滕王閣有《滕王閣序》,蘭亭有《蘭亭集序》。小小陋室也有《陋室銘》,凄凄野廟也有《野廟碑》。這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卓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屬于國學中的優良傳統。建筑乃碑銘的由頭背景,碑銘的價值大于建筑物。歷經戰爭焚毀,災荒摧殘,改朝換代,滄桑巨變。建筑物早已蕩然無存,但碑銘傳世,永垂不朽。建筑物因碑銘而重修,靠碑銘而復活。碑銘精品,列入文科教材。碑銘中的佳詞警句,衍變為通行的成語格言,仍活用于當代人的口頭筆下。典型的例證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正如我在《岳陽樓新景區記》中所贊:“蒙童學子,無不誦其警句;志士仁人,大多受其熏陶。”碑銘中的話語在流傳,但碑銘這種文學體裁卻斷裂了。尋根探跡,文言碑銘在民國后減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泯滅,被首長的白話題詞取代。從社會發展宏觀瞰視,“五四”新文化運動倡導白話,沖擊文言,是語言大解放,歷史大進步。白話文經受時代檢驗,理所當然成為現當代甚至后代的文學主流。但是,主流不等于壟斷一切。文言并非毫無可取之處。當代某些場合,某些事物,用文言表述還有奇效。例如碑銘,文言確有白話不可取代的特殊表現力。請瀏覽首長們在大場合內,在建筑物上的各種“題詞”。恕我不敢恭維,多數“題詞”是用大白話寫成的標語、口號、套話。對比古典文言碑銘的雋詞佳句,文學價值不可同日而語。當前歷史進入高科技,低人文階段。文藝庸俗化,文字粗鄙化。糟蹋漢語,扭曲華文。把白話寫成“黑話”,把口語念成“咒語”。歷史真吊詭,晦澀的白話口語,反不如暢達的文言好懂了!拙作駢體文言碑銘,就是在如此背景下產生。催生之地是深圳特區,催生之人是吾友韓美林。1993年10月,深圳舉辦首屆優秀文稿競價會。主辦方將我在海內外報刊分散登載的雜文搜為一集,由作者取名《巴山鬼話》。在競價會上拍賣成功,傳為新聞熱點。趁熱打鐵,我與深圳再結文字之緣。1994年夏天,深圳蛇口四海公園塑立巨牛銅雕,高28米,長30米,重100余噸。由北京韓美林工作室設計施工。此前,韓美林曾在山東濟南設計建造一座高15米,長7米,由啟功題字的銅牛,冠名“天下第一牛”。緊接深圳之牛后來居上,比濟南之牛體積更大幾倍。美林取名為難,遂電請本人為巨牛命名,并撰寫碑文。美林之盛情難卻,我心血來潮,寫成以駢為主,駢散結合的文言碑銘《蓋世金牛賦》。當即引起袁庚、歷有為等深圳特區開拓者的共鳴。人們對文言碑銘闊別久矣,一讀拙文,如重逢故友,倍感親切。皆認同此文形式不凡,內涵不淺。特別垂青其中一段: 縱觀天下無數耕牛與人為善,奉獻甚巨而需求甚微。人有主人者,更有“人主”者,視寶犢良材為牛鬼蛇神,驅遣其埋著腦袋干活,呵叱其夾著尾巴做奴。割尾之災慘痛,群牛不堪回首。 這篇被知音者稱為“敢揭龍鱗,敢?虎須”的《蓋世金牛賦》,由康雍書丹,鐫刻成碑,報刊爭載,影響頗大。從此,我連續創作駢體文言碑銘,至今已累集50余篇。我這個劇作家、雜文家,又添了一個頭銜:辭賦家。我的碑文,具有幾個特點。第一:拙作確實是刻在“碑”上之“文”。50余篇,絕大多數已在當地勒石成碑。碑體最大是《金川賦》,位于甘肅鎳都。碑文帶標點1200字,碑體花崗巖,碑高6米,碑長60米,估計是海內外體積最大的一座駢體辭賦碑。第二:拙作50余篇碑文,沒有一篇是自我選材,全是應邀照題作文。五家邀請,我選擇一家。寫戲是自我選材,寫雜文更是隨心所欲。寫碑文則不自由了,全是被動。但是,我只要一接招,就會變被動為主動。題目由邀請方定,文章怎么寫,則由我的意志支配。小節可商榷,大節由我定奪,否則拉倒,另請高明。不過,某些邀請方也有“對策”?陬^承諾全文鐫刻,但工程實施之中刪去幾句尖銳詞語。待到作者后來發覺,石已成碑,只好望碑興嘆。第三:我寫的碑文是駢文,是辭賦大類中的駢文。早期我以駢為主,駢散結合;不久就擴展為通篇皆是對仗駢驪。形式比較接近王勃《滕王閣序》。拙作不是騷體大賦,也不是律賦、文賦、駢賦。以上體裁,一般說來,常押韻腳;蛞黄豁崳蛞欢我豁崳蛞欢沃修D幾韻,或某段無韻,某段有韻。分析騷賦、律賦、駢賦,多半屬于韻文范疇。然而,有一類經典駢文,滿紙對仗,卻通篇不押韻腳。王勃《滕王閣序》,駱賓王《討武?檄》,庾信《哀江南賦序》,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昭明太子《姑洗三月啟》,李清照《投綦翰林啟》,歐陽炯《花間集敘》,李香君《寄侯公子書》,柳兒《遺文郎書》,夏完淳《大哀賦序》,蒲松齡《聊齋自志》,曹雪芹《芙蓉女兒誄序》;以及馮夢龍《亂點鴛鴦譜判詞》,唐伯虎《祭牝雞文》,譚嗣同《報劉淞英書》,王?運《宋芬女子墓志》,章太炎《婚書》······都是刻意于對仗,而有意不押韻腳。以不押韻腳為特征,以不押韻腳為美!中國駢文,世界奇觀。各國文學皆分散文韻文兩大類。唯獨中國,于兩大類之外還有自成一體的駢文。她具有嚴格的偶句規則,所以不是散文;但她妙在不押韻腳,所以不是韻文。她是散文與韻文之間的獨秀峰,她是方塊字的副產品。駢文,是對仗的集錦;對仗,是中文的嫡傳。漢語單音只義,易于搭配成偶,天然趨向駢驪。妙語成雙,產生“蒙太奇”作用,吻合事物對立統一規律。拙作碑文體裁,繼承的正是辭賦大類中專工對仗而不押韻腳的駢文。平心而論,押韻腳并不難,通篇除虛詞之外全要做成對仗偶句,那才難。”扇擞琢暋杜逦捻嵏,聲韻學,格律詩,平仄,粘連,早就練成童子功,對“平水韻”已形成潛意識了。押韻腳之小技,非不會也,實不必也,駢文是以不押韻腳為美也!歷代駢文,沒有一例是以“駢”作標題的。文體是駢文,標題另說。記、序、碑、銘、賦、表、贊、志、啟、書、誄······形形色色標題,分見于駢文之上。拙作碑文,有的冠以“記”、“銘”、“碑”、“誄”,有的也冠以“賦”。各種古典文學史,辭賦史,都把駢文歸屬在辭賦大類之中。文體是駢,標題稱賦,未嘗不可。況且,文體與標題不一定劃等號!赌咎m辭》是辭賦嗎?《圓圓曲》是散曲嗎?《連昌宮詞》是詞嗎?《??詞》是詞嗎?《婉容詞》是詞嗎?其體裁,都是長篇敘事詩!睹麇凡皇乔窃婓w,《金縷曲》不是曲是詞牌。史湘云偶填“柳絮詞”,這的確是填詞,調寄《如夢令》。林黛玉悶制“風雨詞”,那就不是詞了,是擬“春江花月夜”之詩。拙作駢體碑文,邀請方要求冠名為賦。我給他解釋:辭賦是大類,譬如四川;駢文是其中一派,譬如內江市。他說:“好啊,你這個內江市人,完全可以通稱四川人嘛!”哈哈,此言有理,駢文稱賦亦可。第四:我的碑文是現代駢文,對古代駢文有所變革。古代駢文,駢四驪六,主要是四字、六字句式組成。如今,僅用四言、六言反映現代生活,表現手段確有局限。我在駢四驪六基礎上,大量吸收楹聯的七字句式。交替使用順七字(前四后三),倒七字(前三后四)。又引進小令的兩種五字句式(或前二后三,或前一后四),再延伸到散曲的十字以上句式。雖容納各種長短句,但無論長短,出句必須對仗,對仗構成駢文。我每一篇駢文,都是幾十幅楹聯的集結。楹聯,是上下兩聯對偶合成的二元結構;駢文,是一組又一組系列合成的多元結構。楹聯與駢文,都要求上下兩聯的詞性、詞組相對;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聯合結構對聯合結構。但楹聯還要求上下兩聯的聲韻相反,其平仄如律詩絕句,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我撰寫楹聯時,兩頭一絲不茍。詞性詞組,平仄聲韻,皆嚴格求工。而我撰寫駢文時,只嚴于詞性,對聲韻就放寬了。既然駢文歷來不押韻腳,又何必在讀者不易覺察的“韻腰”之間作繭自縛呢?聲律可以放寬,太嚴難寫長賦;對仗必須講究,不對不成駢文。對仗,才是駢文本體;聲律,只是駢文附屬。我發揚其本體,淡化其附屬。活用對仗而放寬聲律,驅遣形式而服從內容。學習高明騎手的駕馭術,牽著駢驪雙馬的鼻子走,盡量不讓雙馬的韁繩倒束騎手。不用怪字,少用僻典。切忌佶屈聱牙,追求行云流水。適當引進時尚詞匯,甚致化用網絡語言。例如:“空調流動負離子”對“網絡傳遞伊妹兒”;“禪宗已開博客”對“菩提也有粉絲”;“游龍曾經滄海”對“神馬豈是浮云”。變用一個“豈”字,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反駁網絡譫語“神馬都是浮云”。借鑒戲劇性結構,獲取蒙太奇效果。起鳳頭,壯熊腰,收豹尾。煉警句,設懸念,掀高潮。在詠嘆中宣敘,在抒情中說理。力圖引人入勝,動人心弦,發人深省?偠灾,古為今用。把早已斷裂,被人遺忘的古代駢文繼承下來,變革為文彩煥發而暢達易懂,格調高尚而雅俗共賞的“現代駢文”。第五:我的現代駢文注重內容。努力實踐我獨家表述的“二民主義”,即形式與內容的“二民主義”。藝術形式,體現民族風格;思想內涵,追求民主風骨。“二民主義”,就是把民族形式與民主內涵從難以統一到努力設法統一起來。請注意:“二民”之間,“民族”與“民主”之間是有矛盾的。我們的民族,優點多多,但無庸諱言其重大弱點——擁有根深蒂固的“中華帝制磨盤效應”,缺乏的正是根深葉茂的民主傳統!所以,拙作碑文中,反復出現“對包大人、海大人深深拜倒;惜德先生、賽先生姍姍來遲。”等等內容。拙作憂患意識頗深,思辨色彩甚濃,諷喻手法較多,批判鋒芒較銳。歌頌真善美,譴責假惡丑。贊美不溢美,報喜更報憂。例如《岳陽樓新景區記》----登斯樓也:喜巴陵純凈,青螺碧水;憂海域污染,酸雨赤潮。炎炎地球變暖,冷冷人心變寒。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染缸效應,爾黑我污。斗爭哲學,妄想人定勝天;鈔票圖騰,深信錢可通神。登斯樓也:喜經濟飚升,憂道德淪喪;盼城鄉平衡,哀貧富懸殊。最恨碩鼠害人,更憂人變碩鼠;牢記方舟靠水,警惕水覆方舟。登斯樓也:微觀細細瀟湘雨,宏觀莽莽宇宙風。思考人類命運,探測時間簡史。世界臨近末日歟?信仰行將毀滅乎?再如《會堂賦》、《華燈詠》、《灶王碑》、《飯店銘》、《法治銘》《紀信廣場賦》等篇,反思歷史,不為尊者避諱;針砭時弊,多為弱者代言。或秉筆直書,或曲筆反諷。哀嘆專制走馬燈,怒揭文革絞肉機,冷嘲官場腐蝕劑,笑罵文娛 *** 。借宴會酒杯,澆平民塊壘;托廣場碑石,刻世上波濤,F在,人們對“賦”這種文體產生誤解。以為“賦”是專用于歌功頌德,“賦”即贊美詩也。其實大謬不然。“賦”與詩、詞、曲、文一樣,都是形式,都是體裁,從來都是可以承載各種內容。有贊美詩、有諷刺詩,有“拍馬”詩,有“屠龍”詩。歷代辭賦題材多樣,確有漢賦中的一大派側重歌功頌德。即便是漢賦代表人物司馬相如,在《子虛賦》、《上林賦》之后,也還有憂患之作《哀秦二世賦》。許多名篇,顧名便可思義:《悲士不遇賦》,《刺世疾邪賦》、《恨賦》、《別賦》、《嘆逝賦》、《思舊賦》、《怒雨賦》、《吊軹道賦》、《哀江南賦》、《大哀賦》、《哀山東賦》……悲、哀、怒、恨、名副其實!堵迳褓x》、《赤壁賦》、《秋聲賦》等不朽之作,皆性情中人遐想哲思,與歌功頌德無關。至于《阿房宮賦》,更與歌功頌德相反,滿紙憂患,結尾警鐘?梢姂n患文化是辭賦的主流。陸龜蒙《野廟碑》開篇:“碑者,悲也!”妙用同音字,另解碑之本蒂。憂國憂民,悲天憫人。悲憤填膺之作,悲歌慷慨之文,悲愴之銘,悲壯之碑,當是碑中之上品!我欣然擁護《中華辭賦》雜志設立“屈原獎”。創意高明,命名準確。如果設立“司馬相如獎”,必然以他的代表作《子虛賦》、《上林賦》為示范標桿。而“屈原獎”巍然設立,理所當然就以《離騷》、《天問》、《九章》、《九歌》為示范標桿了。綜上所述,筆者厚積薄發,是用自成系統的繼承變革理論去指導“現代駢文”創作實踐;又在創作實踐中,逐漸完善“現代駢文”的繼承變革理論。我所身體力行的“現代駢文”,大約可能形成當代辭賦創作中的一種流派。十七年前,我率先作俑。十七年后,辭賦隊伍形成,各地碑銘涌現。老將出馬,新秀登場。量中求質,不乏佳作。有可喜之成就,也有可憂之弊端。實話實說吧:某些辭賦碑銘,缺乏系統扎實的理論指導。沒吃透傳統,沒分清體裁。繼承欠功底,變革無章法,導致賦不象賦,駢不成駢。藝術形式帶有盲目性,思想內容倒不盲目。目標很明確,是往“青詞賀表”靠近!縱觀辭賦的生物鏈條斷后初續,為文學大觀園增添一個品種,總的說來是好事,關鍵在如何促其良性發展。我是變革派,潛心讀賦,苦吟成駢,愿與同仁共勉,爭取把“文學恐龍”變革為“藝術孔雀”!佛經梵典有一說:孔雀不僅擁有華麗的羽屏,貴在華而有實。天生獨立精神,拒不向上開屏獻媚。被貶無間道中,放逐三界之外。孔雀困陷魔族弱勢深淵,悲魔族之痛苦,哀魔族之憤怒。翹首向天呼吁,開屏庇護弱者。歷盡災難,終成正果。是毒蛇之天敵,眾生之吉物。我既然把華麗的辭賦比喻為孔雀的羽翼,那就更上一層,思考提問----藝術孔雀,為誰開屏?!2012年8月于成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ci/cifu/366312.html

相關閱讀:唐朝黎逢《象魏賦》《貢士謁文宣王賦》《貢舉人見於含元殿賦》《
晉?陸機《白云賦》
漢?賈誼《吊屈原賦》
晉?陸機《感時賦》
清?余丙照《賦學指南》卷五:論琢句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