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三五七言》(作者-李白)唐詩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古詩大全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作品介紹】

  《三五七言》的作者是李白,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84卷。此詩寫在深秋的夜晚,詩人望見了高懸天空的明月,和棲息在已經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詩人以寒鴉自比,表達了無限惆悵的心情。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風、秋月、落葉、寒鴉烘托出悲涼的氛圍加上詩人的奇麗的想象,和對自己內心的完美刻畫讓整首詩顯得凄婉動人。在形式上,此詩就像是一首小詞,具有明顯的音樂特性。從創作機制方面分析,它應是一篇偏重作品形式特征的席間唱和詩。在詩歌體式上,李白發明的這種“雙片疊加式”的“三三五五七七”格式是在借鑒和總結了其他詩人應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經驗基礎上并結合自身歌辭創作的實踐體悟而獲得的成功。


【原文】


  三五七言⑴


  作者:唐·李白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⑵,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注釋】

⑴三五七言:一種詩歌體式,其句式為“三三五五七七”格式。
⑵寒鴉:《本草綱目》:“慈鳥,北人謂之寒鴉,以冬日尤盛。”


【白話譯文】

  秋風凌清,秋月明朗。風中的落葉時聚時散,寒鴉本已棲息,又被明月驚起。朋又盼著相見,卻不知在何日,這個時節,這樣的夜晚,相思夢難成。


【創作背景】

  根據安旗《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此詩當作于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前人也有認為此詩是早于李白的鄭世翼所作,但反對者多。嚴羽的《滄浪詩話》中的“詩體”一章說道:“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終以七言,隋世鄭世翼有此詩:‘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郭紹虞先生校釋曰:“滄浪所謂鄭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據。案《詩人玉屑》無‘秋風清’以下各句,以從《玉屑》為是。‘秋風清’云云,見《李太白集》,當是李作。”


【賞析】

  此詩寫在深秋的夜晚,詩人望見了高懸天空的明月,和棲息在已經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也許在此時詩人正在思念一個舊時的戀人,此情此景,不禁讓詩人悲傷和無奈,這存留于心底的不可割舍的戀情和思念,反而讓詩人后悔當初的相識。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風、秋月、落葉、寒鴉烘托出悲涼的氛圍 加上詩人的奇麗的想象,和對自己內心的完美刻畫讓整首詩顯的凄婉動人。

  此詩的體式許多人認為很像一首小詞,具有明顯的音樂特性。趙翼的《陔余叢考》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詞牌的淵源關系。南宋鄧深曾依此調式填寫詞作,名為“秋風清”。清人還把李白這首詩當作是一首創調詞而收入《欽定詞譜》,云:“本三五七言詩,后人采入詞中。”
此詩只題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詩歌內容主題,可知詩人的創作意圖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滿足全篇兩句三言、兩句五言、兩句七言的體式要求就能成詩了?梢哉f,詩題中已經包含了明確的詩體形式內涵。

  但李白這首詩也不能算是創體之作,因為初唐時僧人義凈作有一首《在西國懷王舍城》,此詩因其體式特征而名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變體,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為“三五七言”。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藝術》中論證義凈詩為“唱和之作”。李白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與其他詩人的“唱和詩”。“三五七言”是對所酬和詩歌格式的限制,這是一個“總題”,眾人在具體創作時可根據所寫內容再命一個相應的詩題。

  此詩即使不是創體之作,也是李白最終確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為一種獨特的曲辭格甚至成為一種時興詩體的地位。這不僅是因為他借鑒和總結了許多人應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經驗,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辭創作中靈活運用此類格式的實踐體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現出“哀音促節,凄若繁弦”(《唐宋詩醇》卷八)的藝術魅力。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于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于安徽當涂,享年61歲。更多古詩欣賞文章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的李白的詩全集欄目。(http://)

  李白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致的描述。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于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繁體對照】

《全唐?》卷184_26【三五七言】李白

秋?清,秋月明。

落?聚?散,寒????。

相思相?知何日,此?此夜??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ci/gushi/1233389.html

相關閱讀:《贈李頎》(作者-王維)唐詩賞析
《門有車馬客行》(作者-李白)唐詩賞析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夏冰歌》(作者-韋應物)唐詩賞析
《人日登南陽驛門亭子,懷漢川諸友》孟浩然唐詩賞析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