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長亭怨慢》姜夔詞作鑒賞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全宋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作品介紹】

  《長亭怨慢·漸吹盡枝頭香絮》是南宋詞人姜夔的作品。上半片是詠柳。開頭說,春事已深,柳絮吹盡,到處人家門前柳陰濃綠。這正是合肥巷陌情況。下半片是寫自己與情侶離別后的戀慕之情,寫自己惜別之情,情侶屬望之意,非常凄愴纏綿。

【原文】

長亭怨慢

予頗喜自制曲,初率意為長短句,然后協以律,故前后闋多不同;复笏抉R①云:“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此語予深愛之。

漸吹盡、枝頭香絮,是處人家,綠深門戶。遠浦縈回,暮帆零亂,向何許?閱人多矣,誰得似、長亭樹?樹若有情時,不會得、青青如此②!

日暮,望高城不見③,只見亂山無數。韋郎去也,怎忘得、玉環分付④?第一是、早早歸來,怕紅萼⑤、無人為主。算空有并刀,難剪離愁千縷⑥。

【注釋】

①桓大司馬:桓溫(312-373年),字元子,東晉明帝之婿,初為荊州刺史,定蜀,攻前秦,破姚襄,威權日盛,官至大司馬。吳衡照《蓮子居詞話》說:“白石《長亭怨慢》引桓大司馬云云,乃庾信《枯樹賦》,非桓溫語。”

②樹若二句: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李商隱《蟬》:“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③高城不見:歐陽詹《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詩:“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

④韋郎二句:《云溪友議》卷中《玉簫記》條載,唐韋皋游江夏,與玉簫女有情,別時留玉指環,約以少則五載,多則七載來娶,后八載不至,玉簫絕食而死。 ⑤紅萼:紅花,女子自指。

⑥算空有二句:賀知章《詠柳》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李煜《烏夜啼》詞:“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王安石《壬辰寒食》:“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此處化用以上句意。并刀:并州為古九州之一,今屬山西,所產刀剪以鋒利出名,杜甫《戲題王宰畫水山圖歌》:“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松半江水。”

【白話譯文】

  我喜歡自己作曲,開始時隨意寫下長短句,然后再調整,配以樂曲,所以前后片有很多不同;笢卮笏抉R曾說:“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這幾句話我異常偏愛。

  當春風漸漸吹盡枝頭上的柳絮,掩映在綠蔭深處是處處人家。遠處的興岸迂回曲折,黃昏時分,船帆少少的,也不知都到哪里去?我見過太多的離別場面,沒有誰能象那長亭邊的柳樹。柳樹若是懂得人間的情意,它一定不會年年依舊青青。

  天色漸漸昏暮,高高的城樓已隱約不見,眼前只是一片連綿縱橫的層層亂山。我象韋郎一樣離你而去,但你要記得,我把玉環留下給你作信物,你在分別時也一再叮囑讓我早早歸來,免得紅花沒人憐惜。如今縱有鋒利的剪刀,也無法剪斷我心頭絲絲縷縷的愁緒。

【創作背景】

  據夏承燾《姜白石詞編年箋校》中《行實考·合肥詞事》的考證,姜夔二三十歲時曾游合肥,與歌女姊妹二個相識,情好甚篤,其后屢次來往合肥,數見于詞作。光宗紹熙二年(1191),姜夔曾往合肥,旋即離去!堕L亭怨慢》詞,大約即是時所作,乃離合肥后憶別情侶者也。

【賞析】

  題序中所謂“桓大司馬”指桓溫。《世說新語·言語》載桓溫北征,經金城,見前所種柳皆已十圍,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而題序中所引“昔年種柳”以下六句,均出庚信《枯樹賦》,并非桓溫之言。此或是姜夔偶然誤記。按此詞是惜別言情之作,而題序中只言柳樹,一則以“合肥巷陌皆種柳”(姜夔《凄涼犯》序),故姜氏合肥情詞多借柳起興,二則是故意“亂以他辭”,以掩其孤往之懷(說本夏承燾《合肥詞事》)。

  上半片是詠柳。開頭說,春事已深,柳絮吹盡,到處人家門前柳陰濃綠。這正是合肥巷陌情況。“遠浦”二句點出行人乘船離去。“閱人”數句又回到說柳。長亭(古人送別之地)邊的柳樹經常看到人們送別的情況,離人黯然銷魂,而柳則無動于衷,否則它也不會“青青如此”了。暗用李長吉詩“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意,以柳之無情反襯自己惜別的深情。這半片詞用筆不即不離,寫合肥,寫離去,寫惜別,而表面上卻都是以柳貫串,借做襯托。

  下半片是寫自己與情侶離別后的戀慕之情。“日暮”三句寫離開合肥后依戀不舍。唐歐陽詹在太原與一妓女相戀,別時贈詩有“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之句。“望高城不見”即用此事,正切合臨行懷念情侶之意。“韋郎”二句用唐韋皋事。韋皋游江夏,與女子玉簫有情,別時留玉指環,約以少則五載,多則七載來娶。后八載不至,玉簫絕食而死(《云溪友議》卷中《玉簫記》條)。這兩句是說,當臨別時,自己向情侶表示,怎能象韋皋那樣“忘得玉環分付”,即是說,自己必將重來的。下邊“第一”兩句是情侶叮囑之辭。她還是不放心,要姜夔早早歸來(“第一”是加重之意),否則“怕紅萼無人為主”。因為歌女社會地位低下,是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其情甚篤,其辭甚哀。“算空有”二句以離愁難剪作結。古代并州(今山西)出產好剪刀,故云。這半片詞寫自己惜別之情,情侶屬望之意,非常凄愴纏綿。

  姜夔少時學詩取法黃庭堅,后來棄去,自成一家,但是他將江西詩派作詩之藝術手法運用于詞中,生新峭折,別創一格。男女相悅,傷離怨別,本是唐宋詞中常見的內容,但是姜夔所作的情詞則與眾不同。他屏除?麗,著筆淡雅,不多寫正面,而借物寄興(如梅、柳),旁敲側擊,有回環宕折之妙,無沾滯淺露之弊。它不同于溫、韋,不同于晏、歐,也不同于小山、淮海,這是極值得玩味的。

名家點評

  嘉慶進士吳衡照《蓮子居詞話》:白石“長亭怨慢”引桓大司馬云云,乃庾信《枯樹賦》,非桓溫語。

  清代詞人孫麟趾《詞徑》:路已盡而復開出之,謂之轉。如:“誰似得長亭樹,樹若有情時,不會得青青如此。”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家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寫旅況,情意亦厚。首句從別時別處寫起。“遠浦”兩句,記水驛經歷。“閱人”兩句,因見長亭樹而生感,用《枯樹賦》語。“樹若”兩句,翻“天若有情天亦老”意,措語亦俊。換頭,記山程經歷,文字如奇峰突起,拔地千丈。亂山深處,最難忘玉環分付,“第一”兩句正是分付之語,言情極真摯。末以離愁難消作收。下片一氣直貫到底,仿佛蘇、辛。

【作者介紹】

  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在他所處的時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對峙,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十分尖銳復雜。戰

爭的災難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雖然為此也發出或流露過激昂的呼聲,而凄涼的心情卻表現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學和音樂創作里

。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一生布衣,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

曲》。更多古詩詞賞析內容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ci/quansongci/1221452.html

相關閱讀:陳亮的詞集
《千年調?卮酒向人時》辛棄疾宋詞賞析
張孝忠的詞集
《生查子?獨游雨巖》辛棄疾宋詞賞析
《疏影?梅影》周密詞作鑒賞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