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望江南?超然臺作》蘇軾詞作鑒賞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全宋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作品介紹】

  《望江南·超然臺作》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通過描繪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態的復雜變化,寄寓了作者對有家難回、有志難酬的無奈與悵惘,同時表達了作者豁達超脫的襟懷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人生態度。全詞含蓄深沉,短小玲瓏,以詩為詞,獨樹一幟,連珠妙語似隨意而出,清新自然,顯示出詞人深厚的藝術功力。

【原文】

版本一

望江南⑴·超然臺作⑵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⑶。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⑷,酒醒卻咨嗟⑸。休對故人思故國⑹,且將新火試新茶⑺。詩酒趁年華。[1]

版本二

望江南·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注釋】

⑴望江南:又名“夢江南”“憶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段安節《樂府雜錄》:“《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鎮浙日,為亡妓謝秋娘所撰,本名“謝秋娘”,后改此名。”《金奩集》入“南呂宮”。小令,單調二十七字,三平韻。

⑵超然臺:筑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北城上,登臺可眺望全城。

⑶壕:護城河。

⑷寒食:節令。舊時清明前一天(一說二天)為寒食節。

⑸咨嗟:嘆息、慨嘆。

⑹故國:這里指故鄉、故園。

⑺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節后另取榆柳之火稱“新火”。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白話譯文】

  春天還沒有過去,微風細細,柳枝斜斜隨之起舞。登上超然臺遠遠眺望,護城河只半滿的春水微微閃動,城內則是繽紛競放的春花。更遠處,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節過后,酒醒反而因思鄉而嘆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鄉了,姑且點上新火來烹煮一杯剛采的新茶,作詩醉酒都要趁年華尚在啊。

【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暮春。朱孝臧校注《東坡樂府》紀年錄:“乙卯,于超然臺作望江南。”熙寧七年(1074年)秋,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東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舊臺,并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蘇軾《超然臺記》謂:“移守膠西,處之期年。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熙寧九年(1076年)暮春,蘇軾登超然臺,眺望春色煙雨,觸動鄉思,寫下了此詞。

【賞析】

  這首豪邁與婉約相兼的詞,通過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態的復雜變化,表達了詞人豁達超脫的襟懷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人生態度。

  詞的上片寫登臺時所見暮春時節的郊外景色。首以春柳在春風中的姿態——“風細柳斜斜”,點明當時的季節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試上”二句,直說登臨遠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設對,以春水、春花,將眼前圖景鋪排開來。然后,以“煙雨暗千家”作結,居高臨下,說煙雨籠罩著千家萬戶。于是,滿城風光,盡收眼底。作者寫景,注意色彩上的強烈對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時空的色彩變幻,用明暗相襯的手法傳神地傳達出來。

  下片寫情,乃觸景生情,與上片所寫之景,關系緊密。“寒食后,酒醒卻咨嗟”,進一步將登臨的時間點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傳為紀念介子推,從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過后,重新點火,稱為“新火”。此處點明“寒食后”,一是說,寒食過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說,寒食過后,正是清明節,應當返鄉掃墓。但是,此時卻欲歸而歸不得。以上兩句,詞情蕩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對故國、故人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寫作者為擺脫思鄉之苦,借煮茶來作為對故國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隱含著詞人難以解脫的苦悶,又表達出詞人解脫苦悶的自我心理調適。

  “詩酒趁年華”,進一步申明:必須超然物外,忘卻塵世間一切,而抓緊時機,借詩酒以自娛。“年華”,指好時光,與開頭所說“春未老”相應合。全詞所寫,緊緊圍繞著“超然”二字,至此,進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這一境界,便是蘇軾在密州時期心境與詞境的具體體現。

  這首詞情由景發,情景交融。詞中渾然一體的斜柳、樓臺、春水、城花、煙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燒新火、試新茶的細節,細膩、生動的表現了作者細微而復雜的內心活動,表達了游子熾烈的思鄉之情。將寫異鄉之景與抒思鄉之情結合得如此天衣無縫,足見作者藝術功力之深。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樂景襯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對有家難回、有志難酬的無奈與悵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詞表達思鄉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名家點評

  當代作家吳韻汐《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詞間有淡淡的惆悵,更多的是一股卓立于人間的“超然”。

【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公元1057年(嘉?二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于常州。追謚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于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更多古詩詞賞析內容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ci/quansongci/1233457.html

相關閱讀:《疏影?梅影》周密詞作鑒賞
《生查子?獨游雨巖》辛棄疾宋詞賞析
《千年調?卮酒向人時》辛棄疾宋詞賞析
張孝忠的詞集
陳亮的詞集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